人工增氧型湿地氧传递与利用机理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001324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1.00
负责人:潘继征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批准年份:2010
结题年份:2013
起止时间:2011-01-01 - 2013-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王晓龙,张永生,柯凡,赵安娜,赵海光
关键词:
人工曝气氧传递人工湿地
结项摘要

针对传统人工湿地负荷低、硝化能力弱和易堵塞的缺点,结合曝气生物滤池与人工湿地强化理论的研究成果,课题组自主研发了人工增氧型复合湿地工艺,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课题拟在此基础上就"人工增氧型湿地氧传递与利用机理"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利用微生物同步培养柱状模型,通过静态和动态实验测定不同季节、不同植物种类、不同运行条件下,人工增氧型湿地中溶解氧分布、微生物种类、浓度、活性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研究人工增氧条件下湿地中溶解氧在水、基质、微生物、植物之间的传递过程与利用效率,建立人工增氧型湿地溶解氧传递和利用的数学模型。研究结果为揭示人工增氧型湿地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提高人工湿地的氧传递效率和处理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项目摘要

本项目利用微生物同步培养柱状模型和微曝气锤直流湿地模型对人工增氧型湿地不同季节、不同植物种类、不同运行条件下,湿地系统中的溶解氧分布、微生物种类、浓度、活性及其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曝气垂直流湿地的氧转移速率常数比空白水体提高了5~7.8倍,在不同的基质中氧转移速率有较为明显的差别。在同一反应器中,相同的温度、压力下,曝气强度越大,氧转移速率常数K越大。人工增氧型湿地各水质指标的反应动力学常数与气水比的关系主要有线性关系和对数关系。综合各个水质指标的曲线形式与变化规律可以得到微曝气垂直流湿地的最佳气水比设计值为2:1,对应BOD5和NH4+-N的k值分别为3.8d-1和4.1d-1。微曝气垂直流湿地系统内部具有良好的氧化环境,溶解氧浓度随着填料高度的增加逐渐升高,系统中存在着明显的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对TN和NH4-N的去除主要发生在40cm以下的填料层。对磷的去除主要发生在底部和表层,以沉积和植物吸收作用为主。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DOI:10.14067/j.cnki.1673-923x.2018.02.019
发表时间:2018
2

气载放射性碘采样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气载放射性碘采样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DOI:
发表时间:2020
3

基于FTA-BN模型的页岩气井口装置失效概率分析

基于FTA-BN模型的页岩气井口装置失效概率分析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9.04.015
发表时间:2019
4

高压工况对天然气滤芯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高压工况对天然气滤芯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DOI:10.11949/0438-1157.20201260
发表时间:2021
5

三级硅基填料的构筑及其对牙科复合树脂性能的影响

三级硅基填料的构筑及其对牙科复合树脂性能的影响

DOI:10.11951/j.issn.1005-0299.20200093
发表时间:2020

潘继征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人工湿地的氧传机理与强化脱氮技术

批准号:50278016
批准年份:2002
负责人:王世和
学科分类:E10
资助金额:23.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间歇增氧型垂直流人工湿地中氮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微生物机制研究

批准号:21507072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范金林
学科分类:B0604
资助金额:21.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人工湿地植物根系泌氧对温室气体生成影响机理研究

批准号:51308127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张继彪
学科分类:E1002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增氧灌溉条件下作物水肥高效利用机理研究

批准号:31272248
批准年份:2012
负责人:姚帮松
学科分类:C1513
资助金额:7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