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复发性泌尿系感染大肠埃希菌分子流行病学和毒力特征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81572056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55.00
负责人:杨继勇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批准年份:2015
结题年份:2019
起止时间:2016-01-01 - 2019-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沈定霞,翟红岩,张有江,郭玲,赵强,叶丽艳,马艳宁
关键词:
毒力因子大肠埃希菌泌尿系感染分子流行病学
结项摘要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 is common infection and nearly a quarter of UTI occur recurrent UTI within 6 months. It was thought that RUTI was mainly caused by retrograde infection or anti-infection treatment failure. However, RUTI strains did not exhibi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single UTI strains on drug susceptibilities, but carried more virulence factors. Furthermore, the reason causing RUTI may be the invasion of UPEC strains into urothelial cells during infec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intracellular bacterial communities. Accordingly, the subjects of this project are the molecular epidemiology and virulence factors prevalence of RUTI-causing UPEC, and the phenotypic virulent features including serum resistance, motility and chemotaxis, adherence and invasion, biofilm formation and IBCs development. To clarify the role of the virulence characteristics of UPEC in the process of RUTI by comparing the virulence features of UPEC strains causing different UTI episodes.

泌尿系感染(UTI)是常见的感染类型,近四分之一的UTI会在6个月内复发,形成复发性UTI(RUTI)。部分患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以往认为RUTI主要是由于尿路致病大肠埃希菌(UPEC)沿尿道的再次逆行感染或者抗感染治疗失败所导致的。然而,RUTI菌株与单次UTI菌株的药物敏感性没有显著差异,却携带更多种类和数量的毒力因子。另有理论认为,RUTI是由于UPEC菌株在感染过程中侵入泌尿道上皮细胞并形成胞内细菌群落(IBCs),在条件合适时再次引起感染所造成的,而非简单的再次逆行感染或者抗感染治疗失效。据此,本项目重点研究引起RUTI的UPEC菌株的分子分型和毒力基因分布,以及与致病性相关的毒力特征,包括血清抵抗能力、运动和趋化能力、细胞粘附和侵入能力、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IBC形成能力等。通过比较单次UTI和RUTI病原菌株间上述毒力特征的差异,明确这些特征在RUTI致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

项目摘要

泌尿系感染(UTI)是常见的感染类型,近四分之一的UTI会在6个月内发生复发性UTI(RUTI),部分患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以往认为RUTI主要是由于尿路致病大肠埃希菌(UPEC)沿尿道的再次逆行感染或者抗感染治疗失败所导致的。然而,RUTI菌株与单次UTI菌株的药物敏感性没有显著差异,却携带更多种类和数量的毒力因子。另有理论认为,RUTI是由于UPEC菌株在感染过程中侵入泌尿道上皮细胞并形成胞内细菌群落(IBCs),在条件合适时再次引起感染所造成的,而非简单的再次逆行感染或者抗感染治疗失效。据此,本项目重点研究引起RUTI的UPEC菌株的分子分型和毒力基因分布,及其与致病性相关的毒力特征,包括血清抵抗能力、运动和趋化能力、细胞粘附和侵入能力、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IBC形成能力等。通过比较单次UTI和RUTI病原菌株间上述毒力特征的差异,明确毒力特征在RUTI致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根据纳入标准,收集2011年-2015年91例病例所分离的311株大肠埃希菌为研究对象,采用PFGE进行同源性分析明确引起RUTI各病程菌株间的同源关系,得到持留感染组UPEC 59例,共59株;再感染组32例,共64株;通过MLST分析,持留感染组的ST型以ST131为主,其次为ST648,ST1193,ST405;再感染组的ST型以ST1193为主,其次为ST167,ST405,ST648,ST131;根据系统发生型别分析,持留感染组以B2型为主,再感染组以A型为主;对两组进行毒力研究比对,持留感染组所携带毒力因子平均12.3种,明显多于再感染组平均9.5种;粘附因子fimH,iha,focG;铁离子获取因子feoB,fyuA,irp-2,iutA,sitA;毒素因子fliC,ompT,tcpC在持留感染组阳性率高,在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毒素因子中cdtB,hlyD只有持留感染组中携带;分别用两组菌株对膀胱上皮细胞的粘附与侵入能力研究汇总,发现持留感染组具有更强的粘附能力。综上研究发现持留感染组具有更强的细胞粘附及侵入能力,这些差异可能是引起机体泌尿系持留感染的主要原因.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DOI:10.3969/j.issn.1673-1689.2021.10.004
发表时间:2021
2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DOI:10.3760/cma.j.issn.1674-2397.2020.05.013
发表时间:2020
3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DOI:10.13376/j.cbls/2021137
发表时间:2021
4

基于Pickering 乳液的分子印迹技术

基于Pickering 乳液的分子印迹技术

DOI:10.1360/N972018-00955
发表时间:2019
5

当归红芪超滤物对阿霉素致心力衰竭大鼠炎症因子及PI3K、Akt蛋白的影响

当归红芪超滤物对阿霉素致心力衰竭大鼠炎症因子及PI3K、Akt蛋白的影响

DOI:10.3969/j.issn.1008-0805.2022.07.18
发表时间:2022

杨继勇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11304319
批准年份:2013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11674323
批准年份:2016
资助金额:6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Pks 阳性尿路大肠埃希菌及colibactin毒素导致复发性泌尿系统感染及引起细胞基因损伤分子机制

批准号:81500522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鲍一歌
学科分类:H0508
资助金额:18.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杂合株的种群和进化特征研究

批准号:81803290
批准年份:2018
负责人:余斐
学科分类:H3009
资助金额:21.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毒力因子OmpT介导侵袭及毒力机理研究

批准号:30972637
批准年份:2009
负责人:曹虹
学科分类:H2201
资助金额:3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中国碳青霉烯不敏感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流行病学和耐药机制

批准号:81101287
批准年份:2011
负责人:杨启文
学科分类:H2206
资助金额:22.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