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研究证明,利用高磷饮食可成功建立兔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动物模型,本项目拟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甲状旁腺细胞PCNA、Bcl-2和Cyclin - D1表达及细胞凋亡情况,阐明PHPT中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与细胞周期调控的相关性,揭示PHPT的分子发病机制;对动物模型行骨影像与病理对照研究,阐明PHPT骨病影像学的病理基础,为PHPT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奠定基础;对PHPT动物模型行骨形态计量学、骨矿密度、骨生物力学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检测,研究骨代谢指标与BMP-2的特点及相关性,可全面反映骨生理、病理与功能变化,为合理评价PHPT骨病提供理论依据;研究PHPT分子发病机制与骨代谢细胞调控因子、骨影像学的相关性,旨在早期发现PHPT,并从分子水平、无创地监测PHPT的发生及发展过程。
背景 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 PHPT)是一种严重威胁病人生命的内分泌性疾病。目前 我国对甲旁亢的诊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术前临床确诊率低,延误了正确诊断和治疗时机。而早期诊断的关键在于明确PHPT的发病机制,尤其是分子发病机制。关于PHPT骨病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国内外报道尚不多见。该项目利用高磷饮食建立兔原发甲旁亢动物模型,研究PHPT骨病的分子发病机制与骨影像学与病理学的相关性, 旨在早期发现PHPT骨病,无创地监测PHPT发生及发展过程,为PHPT骨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内容 建立家兔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动物模型,研究PHPT模型的骨影像特征和骨病理特征。研究PHPT组与对照组甲旁腺细胞的PCNA、Bcl-2和Cyclin-D1表达情况以及细胞凋亡程度。比较分析PHPT组与对照组骨矿含量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和骨生物力学检查变化特点及其相关性。研究PHPT组甲旁腺细胞PCNA、Bcl-2和Cyclin-D1基因表达、细胞凋亡程度和骨组织BMP-2与骨矿含量、骨形态计量学和骨生物力学的相关性。.结果 (1)成功建立家兔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动物模型。(2)影像学表现:实验组骨骼均存在骨质疏松和骨皮质吸收的表现,随病情进展纤维组织取代骨组织。(3)病理学表现:PHPT组破骨细胞大量增殖,加速骨吸收,纤维组织取代部分骨组织,纤维组织并向皮质扩展,最终形成纤维化。(4)PHPT组腺体细胞计数、PCNA、BC1-2表达、凋亡指数和骨组织BMP-2表达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上调。PHPT组BMD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两者有显着差异;PHPT组腺体细胞凋亡指数与PCNA、Bcl-2基因表达呈正相关。(5)PHPT组骨矿含量与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骨生物力学参数(最大荷载)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HPT组骨生物力学参数(压缩距离)与Bcl-2基因表达呈负相关,而Cyclin - D1与BMP-2基因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1)利用高磷饮食建立兔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动物模型,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重复性。2)阐明了PHPT骨病的分子发病机制及影像病理的相关性。3)对PHPT骨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降低PHPT骨病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和种内变异研究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家族性及散发性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新致病基因的鉴定及GGT1基因突变发病机制研究
从颅颌面骨与外周骨成骨方式的差异研究BRONJ的发病机制
基于分子影像的SSTR、FGF-23在肿瘤性骨软化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