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对称原生细胞模型的食源性致病菌智能化检测方法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21675127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65.00
负责人:王建龙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批准年份:2016
结题年份:2020
起止时间:2017-01-01 - 2020-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张道宏,王妍入,刘斌,王亚学,岳晓月,于少轩,张文涛,刘立志,朱文新
关键词:
自组装磷脂膜食源性致病菌原生细胞模型可视化检测
结项摘要

Foodborne pathogen, as one of the most dangerous food hazards, has resulted in lots of food safety problems. To construct effective platform for rapid and 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foodborne pathogen, in this project, we present a smart foodborne pathogen detection method by combining the advantages of protocell model, enzyme signal transduction amplification mechanism and smart recognition ability of cellphone. An asymmetric protocell model which encapsulates enzyme and can be destroyed by foodborne pathogen is firstly established by using layer-by-layer self-assembly method and microfludic technology. The encapsulation of enzyme endows protocell model with an ability to be a novel cell probe for the colorimetric assay of foodborne pathogen based on the destructive action of foodborne pathogen on the cell film of protocell model. By investigating the destructive mechanism of foodborne pathogen on the cell film of protocell model, an optimum quantitative colorimetric assay can be developed for the selective detection of foodborne pathogen. Most importantly, by combining the image capture function of smart phone with color standardization conversion system of ICC characterization description file, a smart analytical method with low background interference could be integrated for the onsite determination of foodborne pathogen, which will provide a new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foodborne.pathogen detection and inspection.

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为构建快速准确的原生态食源性致病菌新型检测平台,本项目拟以食源性致病菌与细胞的互作机制为基础,结合仿生材料学和合成生物学的仿生思维以及微流控技术和层层自组装技术在仿生膜可控制备上的优势,构筑出可被食源性致病菌破坏性响应的不对称原生细胞模型,并将该不对称原生细胞模型和生物酶放大的信号转导机理结合,研发基于不对称原生细胞包埋生物酶的新型比色探针和比色分析方法。通过研究不对称原生细胞模型的可控形成机理及其与食源性致病菌的互作机制,重点阐明不同形成机理与互作机制对食源性致病菌比色定量的影响,建立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最佳比色定量分析模型,并进一步结合智能手机的影像采集与ICC色值标准化转换系统,建立起食源性致病菌的智能化现场检测平台,为食品中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识别与监控提供新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项目摘要

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为构建快速准确的原生态食源性致病菌新型检测平台,本项目以食源性致病菌与细胞的互作机制为基础,结合仿生材料学和合成生物学的仿生思维,构筑出可被食源性致病菌破坏性响应的原生细胞模型,并将该原生细胞模型和荧光染料的信号转导机理结合,研发出了基于原生细胞包埋罗丹明B的新型荧光和比色双信号分析方法。阐明了原生细胞模型的与食源性致病菌的互作机制,并利用该机制实现了对食源性致病菌所产毒素的特异性、灵敏检测,并进一步结合智能手机建立了食源性致病菌的智能化检测平台。以上工作为构建原生细胞模型、探究食源性致病菌及细胞之间相互作用机制方面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并且开创了基于食源性致病菌与靶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新模式,为食源性致病菌的灵敏及特异性检测提供了新思路。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粗颗粒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非线性分析与计算方法

粗颗粒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非线性分析与计算方法

DOI:10.16285/j.rsm.2019.1280
发表时间:2019
2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DOI:10.12062/cpre.20181019
发表时间:2019
3

基于公众情感倾向的主题公园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伏尔加庄园为例

基于公众情感倾向的主题公园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伏尔加庄园为例

DOI:
发表时间:2022
4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DOI:10.3969/j.issn.1003-0077.2018.11.009
发表时间:2018
5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DOI:
发表时间:2018

王建龙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51078210
批准年份:2010
资助金额:4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51208022
批准年份:2012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31101274
批准年份:2011
资助金额:23.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21006122
批准年份:2010
资助金额:19.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50678089
批准年份:2006
资助金额:3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21276265
批准年份:2012
资助金额:8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59978020
批准年份:1999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10876016
批准年份:2008
资助金额:35.00
项目类别:联合基金项目
批准号:51338005
批准年份:2013
资助金额:300.00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批准号:50830302
批准年份:2008
资助金额:150.00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批准号:50327802
批准年份:2003
资助金额:120.00
项目类别:专项基金项目
批准号:50278045
批准年份:2002
资助金额:27.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50424010
批准年份:2004
资助金额:4.00
项目类别:专项基金项目
批准号:51578307
批准年份:2015
资助金额:64.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基于敏感细胞识别的食源性致病菌毒力分析模型研究

批准号:31371768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孙秀兰
学科分类:C2008
资助金额:8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基于金属增强荧光原理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新方法的研究

批准号:21775108
批准年份:2017
负责人:刘亚青
学科分类:B0404
资助金额:6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基于多色上转换荧光纳米探针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新方法研究

批准号:21375049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王周平
学科分类:B0404
资助金额:8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基于HCR高灵敏多通量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新型ELISA

批准号:31772066
批准年份:2017
负责人:赖卫华
学科分类:C2008
资助金额:49.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