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实哺乳类细胞中存在非定标性突变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非定标性突变的发生机制。结果示:MNNG诱导猴肾Vero细胞中的非定标性突变具有时相特征,在MNNG处理细胞6小时后开始增高,在12小时后达高峰(MNNG处理组/对照组=5.44,P<0.01);用转录抑制剂放线菌素D处理细胞后,MNNG诱导的非定标性突变被抑制(突变频率为2.19×10(-4),与单独用MNNG处理组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用蛋白合成抑制剂放线菌酮处理细胞后,增强了MNNG诱导的非定标性突变的发生(突变频率为12.27×10(-4),与单独用MNNG处理组比较P<0.05)。结果提示:蛋白的合成及基因表达的其它环节参与DNA损伤剂诱导非定标性突变形成过程。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DNA损伤剂在高等动物细胞中诱发非定标性突变的研究
细胞信息转导与哺乳类细胞非定标性突变
RNA多聚酶III在高等动物细胞核中转录位点的研究
DNA聚合酶β在低浓度MNNG诱导的非定标性突变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