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特别是官窑青花瓷,被公认为中国古代陶瓷中最珍贵的品种之一。无论其烧造工艺、绘画艺术,抑或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内涵,它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皆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人们早已确定,青花瓷为钴致色,青花料为钴土矿,然而,钴土矿的种类甚多,来源更为复杂,不同来源和组成的钴土矿,其烧成后的色泽皆有所不同。基于同步辐射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SR-XAFS)和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SR-XANES)分析,以获得青花瓷蓝彩中钴、铁、锰等元素的价态和局域结构,结合SR-XRF、SR-XRD、Raman、色度和透射电镜(TEM)等分析,力图从物理层次解释青花瓷蓝彩的呈色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青花瓷蓝彩的呈色机制与青花料来源的关系,为青花瓷的烧造工艺、中西方文化交流,特别是官窑青花瓷与现代高仿品的鉴别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可以肯定,这一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必将在国际古陶瓷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项目开展较为顺利,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业已取得以下成果:1). 综合利用XAFS、透射电镜和拉曼光谱等方法,较为系统地揭示了红绿彩瓷中红、黄、绿等釉上彩绘的呈色机理;2). 采用XAFS方法,比较分析了景德镇官窑青花瓷和明清时期外销青花瓷蓝彩中Co等元素的呈色特征,证实Co为主要致色元素,推测对蓝色起主要贡献为Co2+O4结构。3). 利用XAFS方法分析明清御窑颜色釉瓷后指出,Cu元素致色的蓝釉和绿釉中,Cu均以+2价形式存在;Fe元素致色的黄釉、黄褐釉和酱色釉中,Fe2+/Fe3+比值相近,而近邻配位O原子的配位明显不同;4). 漳州窑产品所用钴料应为国产钴土矿,初步推测其来自云南。5). 建立了色度学鉴别瓷器颜色的方法。6). 梳理并初步探讨了青花瓷的起源。在此期间,我们和美国密苏里大学反应堆研究中心(Columbia)的Michael Glascock教授建立了颇为紧密的合作关系。而培养是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分别有2名和3名,另有1名博士后出站。发表相关论文8篇,1本专著将于今年3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organic dyes and reaction mechanism with Ag2CO3/Bi2O2CO3 photocatalyst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Intensiv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enhancement of Bi5O7I via coupling with band structure and content adjustable BiOBrxI1-x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粗颗粒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非线性分析与计算方法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软玉的呈色机制、结构与成因研究
纳米陶瓷色料的呈色与混色问题研究
磁州窑白地黑花等瓷器的烧制工艺与呈色机制
温度影响红肉猕猴桃呈色的色素降解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