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主要是通过触发自身稳态系统发挥治疗作用。但针灸效应与自主神经系统cross-talk交互调节关系尚未系统研究。本研究提出穴位与相同节段神经支配的内脏器官在交感神经控制下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结构-功能性单元;围绕该单元的非同节段神经支配区穴位形成通过迷走神经通路发挥相悖效应的功能性集元。单元和集元穴位共同构建传入调整内脏功能的cross-talk系统。采用相关自主神经受体基因敲除动物,同步研究针刺单元和集元穴位对心功能(交感占优势)和胃运动功能(迷走占优势)的交互调节效应和规律,从器官、脊髓、脑干和细胞水平阐述两种神经间交互和协同的cross-talk机制,探讨针灸与机体cross-talk交互整合的关系。进而研究单元或集元穴位间的协同效应,单元与集元穴位间的拮抗作用与cross-activation(交互协同)和cross-inhibition(交互拮抗)关系,阐述穴位配伍的生物学基础。
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是阐明功能性单元和集元穴位是否对靶器官在不同的生理病理状态下存在交互调节作用。.针刺腹部单元穴位对胃肠运动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针刺四肢集元穴位则产生促进胃运动的效应。功能性单元穴位和功能性集元穴位对靶器官在不同的生理病理状态下存在cross-talk交互调节作用。体表穴区与相同节段神经支配的内脏器官在交感神经控制下组成一个相对紧密联系的结构−功能性单元(体节);围绕这种结构−功能性单元的异节段神经支配区域经穴形成一个可能通过副交感神经通路发挥相悖效应的功能性集元;功能性单元穴位发挥相对特异性效应,功能性集元穴位发挥与之相悖的广谱效应。单元穴位和集元穴位共同构建躯体传入信息调整和平衡内脏功能的稳态系统。副交感神经活动偏亢的病症主要取单元穴位,交感神经活动偏亢的病症主要取集元穴位。联系到针灸对胃肠功能的调节,腹部与胃肠道神经支配同节段的穴位属于功能性单元穴位,它在交感神经参与下发挥对胃肠运动功能的抑制作用,治疗胃痛、胃炎、胆囊炎、胆石症、腹泻等可以选择这些节段的穴位;胆石症、腹泻状态下的胆囊运动,肠道运动和迷走神经紧张度都是升高的,因此拟选择单元穴减缓肠道运动、松弛胆管以达到治疗作用。所有其他节段的穴位都属于功能性集元穴位,它们在副交感神经(特别是迷走神经)参与下发挥促进胃肠功能的作用,胃运动弛缓、胃轻瘫、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主要选择集元穴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多空间交互协同过滤推荐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穴位-靶器官特异关联与植物神经系统的关系
神门、三阴交的穴位配伍效应及其安神机制研究
“穴位敏化池”的形成及其效应的生物学机制
穴位的敏化与效应的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