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发光原理,设计合成吡咯并吡咯二酮(DPP)聚合物电致红光材料,解决目前聚合物红光材料品种稀缺、发光效率和亮度低、色纯度差等问题。DPP具有较窄的带系能,与咔唑等给体、噻二唑等受体构建新单体;这些单体用均聚或共聚方法可形成给体-受体能量传递结构的聚合物;研究聚合物中给体-受体能量传递结构与禁带宽度、电子亲和性、发光效率之间的关系,使电子与空穴在聚合物内部具有比较平衡的传输速率,提高载流子的复合几率,从而提高聚合物的发光效率与亮度。改变聚合物中给体-受体的种类、连接方式和比例,调节发射波长,使其产生饱和红光发射。在DPP的2,5位上修饰长链烷烃以提高其溶解性能,使其能溶于常见的有机溶剂。本项目对开拓红光材料的种类,加快实现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PLED)的全彩色化、实用化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基于二维材料的自旋-轨道矩研究进展
莱州湾近岸海域中典型抗生素与抗性细菌分布特征及其内在相关性
吡咯并吡咯二酮/异靛蓝为受体的红光热致延迟荧光材料构筑及辐射衰减调控
吡咯并吡咯二酮小分子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光伏性能
吸电子基取代二酮吡咯并吡咯有机半导体材料探究
苯并二噻吩-吡咯并吡咯二酮D-A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