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激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Butov研究小组利用所谓的间接激子寿命长和冷却速度快的特点,成功地实现了激子的准凝聚状态,并奇怪的观察到激子的发光环和环上均匀发光斑点。而Lai小组又发现杂质势阱中激子分布依然具有环状结构,并且当进一步增加杂质势阱中激子数密度时,激子环有先收缩后扩张的特点。尽管这些实验形象还不足以说明激子凝聚已经实现,但实验反映了激子之间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引起了人们普遍关注。特别是最近实验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够对激子进行细致的调控和测量,并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本项目在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深入分析基础上,探讨半导体耦合量子阱中间接激子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求解电子和空穴系统的多体哈密顿,以此来进一步给出这种反常激子发光谱的统一解释,最终找出可操作的实验途径来实现激子凝聚。
由于潜在技术上的应用,激子凝聚研究一直都受到很大的关注,直接导致近年在耦合量子阱体系当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尽管实验上号称发现了凝聚态直接证据,但存在一些争议,然而出现的一些新奇量子现象,如激子发光内环和外环,及外环上均匀的发光斑点;各种人造势阱中激子分布的特殊结构,及随激子数密度变化时环大小先收缩后扩张;运动周期性势场中的局域和非局域转变;尤其是最近观测到的偏振有序的激子发光图案等。反映了激子之间相互作用、激子之间的精细相互作用、凝聚激子和泵浦热库激子相互的复杂性,引起极大的兴趣。成为凝聚态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项目从实验数据定性分析出发,考虑激子之间相互作用是电子-电子、电子-空穴、空穴-空穴之间库伦相互作用及交换相互作用竞争的结果,为此提出激子之间存在的两体吸引和三体排斥。同时考虑激子驰豫当中的瓶颈效应和有限寿命,提出非均衡分布的微观模型。通过求解唯像的非线性薛定谔方程,先后成功的解释了:(1)杂质势及各种人造势阱当中激子非均匀分布;(2)激子动能随温度的降低,当达到临界时随温度的降低反而升高;(3)随粒子数密度周期性势场局域和非局域变化;(4)激子动能和发光谱能量随激发光强的反常变化关系。基于以上模型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基本上建立了描述低密度低温激子性质的物理图像。.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基于二维材料的自旋-轨道矩研究进展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一类基于量子程序理论的序列效应代数
~(142~146,148,150)Nd光核反应理论计算
基于激子极化激元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超低阈值激光
固体激子极化激元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中的非线性效应研究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中的驻波
旋转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涡旋态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