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突破传统太阳能单一利用模式,综合考虑太阳能全工况和化石燃料能源品质的匹配,将太阳能与分布式供能系统耦合,实现太阳能热发电、制冷与供热的多功能(多种输入、多种输出)利用,同时改善分布式供能系统变工况节能水平下降的弊端。基于化学能与物理能综合梯级利用原理和品位分析方法,探索太阳能与化石能源互补的能量转化机理,揭示互补过程不可逆性减小的本质规律。通过试验与模拟研究,揭示太阳能全工况的本质规律;建立槽式太阳能吸热器高热流密度条件下,辐射-对流-导热复杂耦合换热过程物理模型,探索其中换热机理,提出槽式集热器与新型吸热器优化设计准则。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建立互补的分布式供能系统物理模型,进行集成优化,提出具有应用前景的新型多功能太阳能分布式供能系统。研究成果将为发展应用多功能互补的能源系统提供新思路与方法,为太阳能的多功能利用开拓新途径。
本项目以太阳热能综合高效利用为目标,构建了太阳能与化石能源互补的分布式供能系统。通过聚焦型太阳能热化学方法,将太阳能转化为燃料,从而将太阳能热发电、制冷与供热一体化与分布式供能系统耦合,开展互补系统集成机理及建模优化、关键过程及能量系统创新的基础研究,实现了太阳能与化石燃料的综合梯级利用。(1)揭示了太阳能全工况与分布式供能系统的特殊耦合规律,构建了不同品位太阳能综合梯级利用系统集成方法,以及探索了互补过程不可逆性减少的能的品位匹配特性规律。(2)探索了槽式太阳能集热器全工况规律,提出吸热器优化设计准则,以及相关的多学科优化设计方法。(3)提出了具有应用前景的太阳能与化石能源互补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研究成果将为发展应用多功能互补的能源系统提供新思路与方法,为太阳能的多功能高效利用开拓新途径。. 项目负责人获得“2011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12年度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 首批会员。发表期刊论文13篇,其中被SCI收录7篇、EI收录12篇;国际会议口头报告2篇次,国内会议论文5篇次。授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其中2项申请国际专利。培养硕士研究生6人,博士研究生1人,其中3人已毕业。相关研究成果被多位国际著名学者高度评价和正面引用。受邀担任10余个国内外知名期刊审稿人。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拥堵路网交通流均衡分配模型
基于多模态信息特征融合的犯罪预测算法研究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全工况性能优化及主动调控机理研究
中低温太阳能热化学互补的分布式供能系统集成研究
基于能效分析的分布式联供系统变工况特性及主动调控策略
生物沼气与太阳能热化学互补的分布式供能系统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