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对烃源岩形成及生烃有重要影响,细菌改造生物有机质转变为干酪根有机质时,细菌也加入其中,同时,细菌生化能成重要生烃能量。因藻类多与优质烃源岩有关,用细菌改造藻类有机质,进行热模拟,探讨生烃潜力变化有重要意义。无定形体是烃源岩中的重要有机显微组分。当前,烃源岩中无定形体认识还存在很大分歧,严重影响烃源岩成烃能力评价。细菌改造有机质过程中可形成大量生物膜,其胞外聚合物被认为是无定形体前身,因此,对各类胞外聚合物进行成烃热演化实验,对认识无定形体生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采集或室内培养底栖红藻、褐藻和浮游蓝、绿藻,设计各种细菌改造条件和途径,获取多种类型腐泥型无定形体;对细菌改造样和无定形样热模拟实验,探讨生烃能力和生油气规律;对比原始样、细菌改造样和热模拟样之间超显微组份、族组成与碳同位素分布及生物标志物,对无定形体进行分类并评价,优选出最佳生烃能力无定形体,探讨其特征指标,以应用于烃源岩评价。
细菌对烃源岩形成及生烃有重要影响。改造生物有机质转变为干酪根有机质时,细菌加入其中,可能对生烃有重要贡献。因藻类多与优质烃源岩形成有关,低成熟度藻类有机质成烃热模拟,对探讨沉积盆地成烃潜力有重要意义。但我国含油气盆地多处于高演化阶段,难以获得低演化程度的干酪根,而生物体又不能完全代替成岩有机质的成烃过程,因此,通过室内模拟早期成岩作用细菌改造淡水和海相藻类有机质,对其进行成烃热模拟研究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室内模拟好氧和厌氧细菌对淡水蓝藻、蓝藻有机质+蒙脱石粘土、海洋褐藻三类样品改造,研究早期成岩作用过程中的颜色、生化成分和地质有机组分变化,.进而选择典型样品进行成烃热模拟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细菌改造海洋褐藻过程变化:.海带经过水解作用及好氧、厌氧微生物作用后,细胞形态从排列整齐结构完整逐渐转变成结构模糊不清的细颗粒集合体状的无定型体状,从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海带细胞到厌氧初期开始呈现无定型体状。说明微生物的作用,转变了海带的形态特征和海带的元素组成。.2、细菌改造淡水蓝藻+蒙脱石过程中有机质变化:.通过研究矿物粘土蒙脱石对蓝藻早期成岩过程中形态变化影响,蒙脱石通过其特殊的结构可以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吸附有机质,从而延缓蓝藻有机质的降解,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3、藻类生化成分变化:.蓝藻在模拟过程中不断被降解,到模拟实验的第95天,蓝藻产荧光物质基本被降解完全,样品呈无定形体状。微生物作用使多糖和蛋白质含量下降,粗脂肪含量上升到12.96%;经微生物转化作用后,蓝藻中的C、N元素含量明显减少,N元素含量比新鲜蓝藻中N元素含量降低了26.98%。可见早期成岩过程中微生物作用使蓝藻形态朝无定体转化,有利于脂类成分的增加,利于成烃。.4、藻类有机质+蒙脱石样品的成烃热模拟研究:.对腐殖化藻类进行热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微生物改造后蓝藻有机质生烃潜力是增加的;且生烃能力受温度,压力等影响。增加蓝藻有机质厌氧发酵时间,相当于沉积有机质长期处于强还原的沉积环境,有利于干酪根的形成。.总之,对微生物改造改造后的典型藻类有机质样品进行热模拟实验,研究蒙脱石粘土参与下的有机质变化规律,以及不同产物之间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建立藻类有机质、早期成岩过程中细菌改造藻类有机质,以及准干酪根热模拟实验产物之间的有机组分、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而用于油气源对比。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黑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
藻类有机质烃源形成及生烃过程碳同位素变化的微生物地球化学模拟研究
不同生态环境藻类生烃及碳酸钙沉积对有机质丰度的控制
无定形干酪根成因及生烃潜力研究
铀的放射性作用对有机质成熟和生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