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沿海钙碱性岩浆作用及其大地构造意义”项目执行于97-99年。主要成果产建立了岩石圈消减作用和玄武岩底侵作用相结合的模式,据此解释了与中国东南沿海晚中生代岩浆侵入和喷发相关的众多事实[8]。该模式依据和概要是:(1)距今180-80Ma,发生古太平洋板块向中国东南大陆的低—中角度((随时间增大)消减[6,8],(2)由此诱发消减带玄武岩的底侵、中下地壳受底侵玄武岩的高热生成向东南带状迁移的花岗岩浆和玄武岩—花岗岩岩浆混合[1-5];(3)沿海钙碱性岩浆起源于高钾火成变质岩[7];(4)内陆U、REE、W、Sn大型矿产与板内、弧后玄武岩(高TiO2,Nb/La趋于1)活动有一定关联,并导致含矿花岗岩较高εNd(T)和较低TDM[7,8]。因此,本项目研究意义已扩展为对中国东南晚中生代地质框架的认识。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巴东组泥岩水作用的特征强度及其能量演化规律研究
胶东西北部北截岩体岩石成因: 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与Sr-Nd-Pb同位素制约
基于CdS和CdSe纳米半导体材料的可见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研究进展
福建沿海长乐-南澳变质带及大地构造意义
碱性花岗岩的大地构造学意义
福建长乐-南澳韧性剪切带内同构造岩浆流动及其地质意义
兴蒙造山带中-新元古代岩浆事件及其大地构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