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的非确指空间人地情感联系:结构、发生、动因和效应——以“生态依恋”为例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771144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60.00
负责人:黄向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批准年份:2017
结题年份:2021
起止时间:2018-01-01 - 2021-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张骁鸣,翁时秀,代姗姗,叶浩彬,吴佳琳,聂康,覃方铭,汤晓静,黎娇
关键词:
旅游地地方感生态旅游地方生态依恋
结项摘要

Emotional geography is a new branch emerged in human geography, which focuses on appearence of homo-topo affective connection. Living space and tourism destination are research fields, designated space and non-designated space are research ontology in emotional geography. Place attachment is kind of homo-topo affective connections, which is attached to designated space. While non-designated space is attached, theory of place attachment cannot explain perfectly, thus theory of "ecological attachment" is brought out to fill the gap. This project uses tourism destination as research field, and will contribute in Ontology, Methodology and Epistemology to emotional geography from homo-topo affective connection embryology perspectives. On the level of Ontology, non-designated space "ecology" and matching homo-topo affective connection "ecological attachment" will be clarified in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n methodology level, “topo-dimension” and "body-dimension" will be employed, meanwhile, traditional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will be employed. Empathy method and physiological data analysis will also been given a try. On epistemology level, internal and external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attachment will be researched, through which knowledge framework of homo-topo affective connection will be formed. Internal mechanism includes emotional structure and occurrence mechanism, external mechanism includes factors affecting and affected by ecological attachment. Research of this project not only extends emotional geography, but also tries "emotional turns" in tourism geography.

情感地理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人文地理学分支,以人地情感呈现为核心,场景为生活地和旅游地,研究本体为确定指向的空间和没有确定指向的空间。地方依恋是一种“确指空间”人地情感联系,在解释依恋对象为“非确指空间”的现象时存在局限,本项目提出“生态依恋”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加以完善。项目将以旅游地为场景,从人地情感联系发生学的角度从本体、方法和知识三个层面实现理论创新。在本体论层面,项目将明晰非确指空间“生态”及相应的人地情感“生态依恋”的内涵和外延。在方法论层面,以结构主义为指引,采用情感地理“地的尺度”和“身体尺度”两个空间尺度,在传统的质性和数量研究基础上引入移情研究和生理数据分析。在知识论层面,对生态依恋的内外部机制开展研究,内部机制包括情感结构和发生机制,外部机制包括变化动因和影响效应,从而形成非确指空间人地情感联系的知识框架。本项目既是情感地理的延伸,也是旅游地理“情感转向”的探索

项目摘要

目前情感地理所关注的空间对象基本是具有确定指向的空间,而忽视了没有确定指向的空间或者空间要素组合。本项目以非确指空间的视角为情感地理开辟了全新的研究领域。项目以人地情感联系的一种——“自然依恋”为研究对象,以旅游地为社会和自然环境,探索旅游语境下自然依恋的发生学,从结构、发生、动因和效应四个方面全面构建研究旅游地人地情感联系的整体研究框架。自然依恋是自然氛围与人之间存在着的一种特殊的依赖关系,依恋对象“自然”是一套存在于人们脑海中对自然生态氛围的判别标准而形成的没有确定指向的物质要素组合意象。项目的研究结论包括:(1)自然依恋由双维度组成,分别是自然认同和自然依赖;(2)童年自然经历通过童年感知经验为中介因素影响成人后的自然依恋;(3)自然依恋通过身体意象和自然满意为中介因素影响亲环境行为;(4)自然依恋通过具身效应为中介因素影响亲社会行为;(5)自然依恋并不直接影响游客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购买意愿,但通过健康信念和感知价值为中介因素形成积极显著影响;(6)游憩涉入通过自然依恋为中介因素影响游客的亲环境行为;(7)儿童自然获得感由双维度组成,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获得感和直接实际获得感,且自然获得感显著影响儿童的垃圾分类行为;(8)儿童与自然的人地关系研究目前主要是接触、认知和情感三个方面;(9)游客的正面情绪并非直接影响游客的亲环境行为,而是需要通过自我效能感和地方认同进行中介才能发挥作用。本项目形成了1本专著,5篇SSCI收录论文,3篇CSSCI收录论文和4篇其他论文的成果,未来还有一批论文产出。项目执行期间,因科普工作出色,负责人被评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DOI:10.12054/lydk.bisu.148
发表时间:2020
2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DOI:
发表时间:2020
3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DOI:10.19336/j.cnki.trtb.2020112601
发表时间:2021
4

政策驱动下石羊河流域生态效应变化分析

政策驱动下石羊河流域生态效应变化分析

DOI:10.13870/j.cnki.stbcxb.2020.06.027
发表时间:2020
5

农田节肢动物不同取样方法的综合比较

农田节肢动物不同取样方法的综合比较

DOI:10.17520/biods.2020034
发表时间:2021

黄向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虚拟社区情感依恋特征、影响及空间效应研究--以驴友俱乐部为例

批准号:41461030
批准年份:2014
负责人:唐文跃
学科分类:D0110
资助金额:50.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2

旅游地生态补偿空间范围与标准研究- - 以云南省玉龙县为例

批准号:41001381
批准年份:2010
负责人:蒋依依
学科分类:D0112
资助金额:21.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及其扰动机理研究- - 以云南旅游地为例

批准号:41061012
批准年份:2010
负责人:李伟
学科分类:D0108
资助金额:26.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4

城市居住空间能量代谢的结构-模式-效应研究:以沈阳为例

批准号:41201584
批准年份:2012
负责人:刘晔
学科分类:D0112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