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过去很少专门针对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泥炭地,研究其在长时间尺度上固碳动态的现状,本申请项目立足于中国大陆地理位置的特点,通过野外现场调查和室内的分析测定,较系统地考察位于东亚夏季风,印度洋夏季风,及西风系统影响下的泥炭地在全新世近万年长时期中的固碳动态,研究不同水热条件下泥炭地的固碳特点,从总体上认识和阐明,中国大陆主要气候分区中的泥炭地在全新世时期的固碳量,变率,对气候变化和地球化学环境变化的响应关系,及对全球碳循环的可能影响,以期为今后更精细的实测研究和模拟预测研究奠定必要基础.
以受印度洋夏季风影响的越西泥炭地,受东亚夏季风影响的哈尼泥炭地,以及受西风影响的新疆柴窝铺泥炭地作为研究点,钻取泥炭柱样,采集定体积泥炭样本,开展泥炭腐殖化度,干容重,含水量,有机碳含量,总氮含量的测定,已共获得各类分析测试数据约9820个。同时,在越西泥炭地以北的红原泥炭地,我们建立了一个泥炭地碳排放通量的野外定位观测站,从2012年8月底已开始全天候对泥炭地中排放的CH4,CO2进行自动观测。我们还利用地质雷达对若尔盖泥炭地的多处泥炭,进行泥炭层厚度的探测,为估算若儿盖区域泥炭中的固碳量奠定了基础。.获得一些初步成果:. 1.本研究首次揭示了我国西南地区泥炭地中碳的积累特征。它清楚表明,泥炭地积累碳的速率,或泥炭地的碳汇作用是不稳定的,在过去的15000年中表现为若干突出的碳积累峰,指示当时泥炭地强的碳汇作用,这些时期碳的积累速率通常是其它时候的5-10倍。. 2.高的碳积累速率正好对应于低的泥炭腐殖化度,证明泥炭地的发育和分解过程,特别是分解作用,对碳的积累有重要影响。. 3.高的碳积累速率时期都是明显的寒冷干燥气候时期,表明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虽然可能不利于植被的发育,不利于泥炭的积累,但更不利于泥炭的分解。. 4.通过与地球北方泥炭地碳积累特征的研究结果对比,发现在温度与湿度/降雨这两类气候因子中,温度变化对泥炭地碳积累的影响似乎更大,较低的温度似乎更有利于泥炭地碳积累,而较高的温度似乎更有利于泥炭地碳丢失,这个结果有待更进一步研究证实。如果是这样, 在当今全球变暖情况下有特殊意义。. 5.处于温度/亚热带的我国泥炭地的碳积累速率,明显小于北方泥炭地的碳积累速率,即使我国泥炭地的高的碳积累峰值(约100g/m2/a)也往往只是北方泥炭地高的碳积累峰值(约400 g/m2/a)的1/3-1/4。. 6.培养了两名博士研究生正在从事泥炭地碳动力学领域的研究。. 还有部分样品在分析测试中。根据上述温度对泥炭碳积累的重要影响,有必要对更多类型泥炭地开展研究工作。应进一步开展温度、湿度、及微生物对泥炭碳积累的影响机制及模拟研究。.关键词:固碳;泥炭地;全新世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基于MODIS-NDVI数据的植被碳汇空间格局研究——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青藏高原东部全新世气候变化及植被和泥炭地的响应
长江中游亚高山泥炭地全新世摇蚊记录与古水位及pH定量重建
青藏高原中部泥炭地记录的全新世植被与气候变化研究
长白山区雨养型泥炭地晚全新世古水位定量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