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酚A与类固醇内分泌干扰物在污水中广泛存在,通过单独或协同作用形成环境危害。污水土地处理系统作为一种适宜在面源污染地区推广的污染治理工艺,其对双酚A和类固醇的处理效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环境问题。本申请课题综合考虑双酚A和类固醇内分泌干扰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首先,根据有机质含量、颗粒分布等土壤性质指标建立土壤吸附双酚A和类固醇内分泌干扰物吸附模型,并通过综合考虑污水中共存杂质对吸附过程的影响,进行模型修正;其次,以小型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土壤净化槽技术为基础,利用已建吸附模型,分析实际污水土地处理中双酚A和类固醇内分泌干扰物的吸附和生物降解行为,以阐明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对内分泌干扰物污染的去除规律,和面源污染地区的内分泌干扰物的归趋行为。
双酚A与类固醇内分泌干扰物在污水中广泛存在,通过单独或协同作用形成环境危害。本课题研究了双酚A 和类固醇内分泌干扰物在污水土地处理系统中的迁移转化。结果表明:土壤对物种内分泌干扰物具有较好的吸附作用,且吸附速率较快。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高、温度降低、离子强度降低有利于土壤对五种物质的吸附。以小型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土壤净化槽技术为基础,分别通过柱状实验和小型土壤净化槽模拟实验分析实际污水土地处理中双酚A和类固醇内分泌干扰物的吸附和生物降解行为,柱状实验中COD,TP的平均去除率为83.5%,95.1%,总氮去除效果略差,在低水力负荷和碳氮比为5:1时,内分泌干扰物处理效果有所提高。在小型土壤净化槽模拟实验中,COD,TN的平均去除率为86.8%,45.6%。装置稳定运行期,对BPA的平均去除率为83.5%,对天然雌激素的去除率为75.1%。通过同位素示踪法研究BPA在土壤中以及净化槽中的降解和迁移,结果表明:BPA及其降解产物大量以结合残留物存在于土壤中,其次以降解产生的CO2逸散。本课题还对云南洱海流域村落污水土地处理系统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各村落污水中天然雌激素主要以E1和E2为主要形态,浓度波动范围较大,负荷总量与村落牲畜养殖规模显著相关。土壤净化槽可以有效去除村落污水中的天然激素以及人工合成激素EE2和BPA,平均处理效率分别达到70.3%,63.6%和77.8%。生物降解发挥了主要作用,处理设施中未发现研究物质的累积。土壤净化槽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为天然雌激素 1.42~168.21 mg/(m2•y),EE2 0.64 mg/(m2•y),BPA 3.48 mg/(m2•y)。这些结果为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对内分泌干扰物污染的去除规律提供了依据,和面源污染地区的内分泌干扰物的归趋行为提供了有益参考。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群落枯落物持水能力及时间动态变化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水-沙体系中双酚A和类固醇内分泌干扰物迁移转化行为
城市污水处理厂内分泌干扰物的全态检测、迁移转化及排放风险研究
水-沙体系中重金属和有机内分泌干扰物复合污染迁移转化行为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致代谢紊乱的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