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营养化湖泊中蓝藻水华次生代谢产生的微囊藻毒素(肝毒素)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鱼类直接或间接摄食有毒蓝藻,既受到藻毒素的威胁,也对有毒蓝藻产生影响,但不同食性鱼类对微囊藻毒素解毒的化学和分子机制的比较研究还未见报道。本项目将建立水生动物体内微囊藻毒素(MC)与谷胱甘肽(GSH)、半胱氨酸(Cys)结合产物的定量检测技术,以不同食性鱼类(浮游生物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为主要研究对象,从MC及其重要代谢产物(MCs-GSH/Cys)在鱼体内的迁移转化规律、不同食性鱼类对微囊藻毒素的毒理学响应(细胞学、组织学及生理生化)、不同食性鱼类微囊藻毒素去毒分子机理(GSH途径)等三方面开展研究,从不同水平 (器官、细胞、分子)探讨微囊藻毒素对不同食性鱼类的影响及鱼类的适应机制,为有效利用浮游生物食性鱼类-鲢、鳙控制富营养水体中的微囊藻毒素污染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归纳式微博谣言检测新方法
极地微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双粗糙表面磨削过程微凸体曲率半径的影响分析
基于细胞/细胞外囊泡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长链烯酮的组合特征及其对盐度和母源种属指示意义的研究进展
微囊藻毒素对鱼类甲状腺机能的干扰作用及其机制
不同生态习性淡水鱼类对微囊藻毒素解毒能力差异的分子机理研究
微囊藻毒素对鱼类免疫系统的影响以及鱼类消减毒素危害的基因筛选
微囊藻毒素在微囊藻群体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