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造山带是我国重要的钼矿带,但迄今与三叠纪花岗岩有关的钼矿成因及其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的研究还较薄弱;且在南秦岭三叠纪花岗岩体的成因和构造属性等问题上存在不同看法。本项目拟以南秦岭宁陕岩体群中的老城-胭脂坝岩体和梨园堂岩体及其相关钼矿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岩浆-流体-成矿"为主线,以系统的岩石学、矿床学研究为基础,详细剖析其岩石和地球化学特征;通过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流体包裹体研究,查明赋矿岩体和不含矿岩体的源区异同和岩石成因、成矿物质和流体来源、性质和演变以及成矿作用发生的时间;探讨Mo的迁移、富集和沉淀规律;揭示南秦岭三叠纪花岗岩浆作用及其相关的Mo矿化深部物质演化过程之间的耦合关系;建立"非弧环境"斑岩型钼矿成矿模式,丰富和完善"非弧环境"斑岩型钼矿成矿理论,进而不仅为南秦岭三叠纪花岗岩相关的Mo矿带的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提供科学证据,而且为该区成矿预测和区域找矿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以南秦岭宁陕岩体群中的老城-胭脂坝-懒板凳岩体和梨园堂岩体及其相关钼矿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详细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老城、胭脂坝和懒板凳岩体的形成时代和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梨园棠岩体的岩石成因和动力学背景,厘定了懒板凳和梨园堂岩体有关的辉钼矿的成矿时代。项目主要取得以下成果及认识:.(1)对南秦岭宁陕岩体群中花岗质岩石进行了精确的锆石LA-ICP-MS定年,确定了老城岩体的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分别形成于216 ± 1 Ma、221 ± 2 Ma和210 ± 2 Ma;胭脂坝岩体花岗闪长岩形成于222 ± 1 Ma;懒板凳岩体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于209 ± 2 Ma;梨园棠岩体二长花岗岩形成于210 ± 2 Ma。结合各个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成因,将秦岭造山带宁陕岩体群中的岩浆作用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22-216 Ma;第二阶段为~ 210 Ma;.(2)第一阶段岩浆作用形成了老城岩体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和胭脂坝岩体花岗闪长岩。该阶段各岩体最突出的地质特征是普遍发育铁镁质暗色包体,发育强烈的片麻理。该阶段岩浆作用形成的岩石均属于准铝质中钾-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具有高的Na2O和Al2O3含量、高Mg#值,轻重稀土强烈分异以及亏损Nb、Ta、P和Ti的特点。.(3)第二阶段岩浆作用形成的岩石包括老城岩体二长花岗岩、懒板凳岩体二长花岗岩和梨园棠岩体二长花岗岩。该阶段岩体的突出特点是多呈小岩体状侵位,为高钾钙碱性。具高硅,富碱,亏损TiO2、Fe2O3T,MnO,MgO,CaO以及P2O5;富集Rb、Th、U等元素元素,而亏损Ba、Nb、P、Eu、Ti等元素;轻-重稀土分馏较明显,明显的Eu负异常;高Rb/Sr比值和低K/Rb比值;较低的锆石饱和温度和较低的10000*Ga/Al值等特征,表明其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4) 懒板凳和梨园棠岩体相关的钼矿床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分别为200.1 ± 7.3 Ma和200.9 ± 6.2 Ma,其在误差范围是一致的,表明宁陕岩体群相关的钼矿的形成时代为200 Ma左右,稍年轻于岩体成岩年龄,为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是秦岭造山带又一重要钼矿化事件,并且该时期高分异I型花岗岩可能是该秦岭造山带钼矿勘探重要的方向。.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敏感性水利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演化SD模型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10个资源型省份的经验证据
近水平层状坝基岩体渗透结构及其工程意义
西秦岭-松潘构造结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床成矿动力学背景及矿床成因研究
南秦岭印支期埃达克质花岗岩类成因及其深部动力学意义
南秦岭杀熊洞和庙垭碳酸岩杂岩体成岩成矿过程探究
南秦岭山柞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床深部地质过程与成矿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