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决聚乳酸韧性差的缺陷,提出了采用原位形成微晶韧性粒子对聚乳酸进行增韧改性的新思路。采用含PLLA与PBS链段和NCO基团的具有反应活性的聚氨酯(RPU)与聚乳酸反应共混。利用RPU与PLLA基体无定形区相容而结晶区不容产生微相分离,成型加工时,原位生成以RPU中PBS链段部分结晶形成微晶粒子为"核芯",未结晶的PBS链段与PLLA链段为"外壳"具有微、纳米尺寸"核-壳"结构的微晶韧性粒子。微晶韧性粒子尺寸小、比表面积大、不团聚,在RPU添加量很少的情况下,就能够均匀地、大面积地分布于PLLA基体中,从而实现基本不影响PLLA自身性能的同时,最大程度的发挥增韧效率。通过对微晶韧性粒子的增韧机理研究,建立增韧改性后PLLA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为制备出综合性能最佳的PLLA材料提供科学依据。因此,该项目既具有科学意义又具有应用前景。
聚乳酸(PLLA)具有优异的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与力学强度,被誉为最有前途的生物分解高分子。但是,由于PLLA缺乏韧性、冲击强度低,严重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本项目立题时原计划采用包含PLLA与PBS链段高分子量且具有反应活性的聚氨酯预聚物(RPU)与PLLA反应共混,获得高韧性的PLLA共混物,并研究共混物的结构与性能。由于制备高分子量RPU的反应很难控制,在研究中直接合成了包含PLLA与PBS链段的高分子量PEU,然后用PEU与PLLA共混,获得了较高韧性的共混物,共混物的拉伸断裂伸长率比PLLA增大数倍甚至数十倍,然而PEU的加入对冲击强度的增加很有限。.为了提高聚乳酸的冲击强度,我们针对聚乳酸的结构,设计并合成了几种有可能与聚乳酸相容性好的生物降解共聚物,对这些共聚物的结构与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这些共聚物中,丁二酸丁二醇酯-共聚-丁二酸乙二醇多嵌段共聚物(PBES)的综合性能最好。于是将PBES与PLLA共混,希望获得综合性能优异的共混物,遗憾的是PBES与PLLA的相容性很差,只有当PBES含量占主导时才会表现出较好的拉伸韧性。.上述两个体系在改善PLLA冲击强度的方面均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于是,我们又设计了一个新体系,用聚乙二醇、甘油与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一起与PLLA反应共混,形成PLLA为基体,交联聚氨酯(CPU)为分散相的共混物。交联聚氨酯由PEG软段与交联硬段组成,软段与PLLA相容性好,而硬段与PLLA不相容,通过调节甘油含量,可以调节CPU与PLLA的相容性,同时也可调节分散相CPU的尺寸,从而调节PLLA/CPU共混物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CPU中甘油含量为10%时,CPU在PLLA中分散效果最好,分散相的尺寸分布也最窄,在0.1-1um范围;当PLLA/CPU质量比为8:2时,共混物的冲击强度与断裂伸长率比PLLA均聚物分别提高了24倍与37倍,在增加断裂伸长率的同时,冲击强度也获得了极大的提高。.综上,通过三年的项目研究,完成了项目的预期目标,制备了以聚乳酸为基体的高韧性生物降解材料,取得了很好的研究结果。在项目的资助下,发表了SCI收录高水平学术论文11篇,并获得授权专利一项,培养了硕士研究生三名,其中两名已经毕业并顺利取得了硕士学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温和条件下柱前标记-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枸杞多糖中单糖组成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归纳式微博谣言检测新方法
极地微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表层功能化核壳型聚乳酸增韧粒子的合成及其增韧机理研究
聚乳酸增韧改性与结晶性能调控及其机理
生物基环氧大豆油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对聚乳酸增韧耐热改性研究
无机晶须低温原位生长自增韧耐高温胶黏剂的制备与增韧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