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病毒以猴为自然宿主,具有感染率高、终生潜伏、无明显临床症状等特点;人感染B病毒的死亡率超过70%。我们前期发现,B病毒囊膜蛋白gB和gD抗血清对病毒有中和作用,但中和表位组成及作用途径尚不清楚。鉴于B病毒与HSV等α疱疹病毒高度同源,我们假设其感染关键环节- - 膜融合也是由gD和/或gB启动,并在gL和gH共同参与下完成。为此,我们首先构建gB和gD胞外区基因葡萄球菌展示肽库,以多克隆抗体进行流式细胞分选,鉴定其抗原表位。其次,合成表位肽,以ELISA和病毒培养初步筛选中和表位及优势表位,进而利用肽展示菌分离单一抗体,以中和实验确定中和表位及优势表位。最后,构建表位缺失突变体,一方面通过ELISA检测突变蛋白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与其他膜蛋白共转染CHO-K1,并与Vero细胞进行细胞融合,通过合胞体形成、免疫共沉淀研究其功能。本研究旨在阐明gB和gD在B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
B病毒是以猴为自然宿主的人兽共患病,对人的致死性高,是实验猴质量控制的重要病原。当前,由于B病毒预防和治疗手段缺乏,抗体检测及种群净化是主要防控策略。鉴于gD和gB蛋白在病毒感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作为机体免疫应答的主要靶分子,本课题提出gD和gB的抗原表位及在膜融合中的作用研究,目的是建立B病毒抗体检测的快速准确方法,解决我国实验猴在B病毒检测中与国际金标准的明显差距;同时阐明B病毒早期感染的分子机制,为疾病防控提供新靶点。结果如下:.(1)B病毒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猴血清、三叉神经节和腰骶神经节,先检测血清中B病毒抗体,然后再进行PCR诊断。结果发现,B病毒抗体阳性动物中,约三分之一为PCR阳性(30.8%,4/13),且PCR结果均出现于三叉神经。另外,gL基因的GC含量明显低于gD(64.1% VS 74.2%),扩增效果优于gD,更适合作为分子检测靶标。. (2)B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研制及应用:分别利用大肠杆菌和CHO细胞制备B病毒gB和gD重组蛋白,研制抗体检测试剂。实验发现,原核表达产物的敏感性及稳定性均低于真核表达产物;单一重组蛋白都可能造成部分阳性血清漏检;联合使用真核表达的gB和gD蛋白,检测结果与国际金标准吻合率在98%以上,是目前国内最好的检测制剂。.将试剂盒送四川宜宾横竖生物公司测试,结果与标准的吻合率为97.5%(272/279),公司同意采购本制剂。. (3)gD和gB表位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gD蛋白抗原表位,再用阳性血清进行验证。在预测的7个表位中,4个肽段(46~54、106~116、291~306和361~370)与阳性血清发生反应(即表位),但前3个肽段的敏感性都低于后者(文献已证实)。在此期间,文献报道了gB的表位研究结果,故未开展相关工作。. (4)gD和gB在膜融合中的作用研究:将B病毒gB、gD、gH和gL基因以不同组合共表达于细胞上,再与不同细胞混合并观察细胞融合。结果发现:细胞融合需要4种病毒分子共同参与;nectin-1是病毒的受体分子;gD在细胞融合中发挥重要作用,缺失突变体gD-△53-62和gD-△239-258 导致细胞融合消失,gD-△154-162使细胞融合减少,而gD-△221-225对细胞融合无影响;但4个缺失部位肽段都不是表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The Role of Osteokines in Sarcopenia: Therapeutic Direction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Bousangine A, a novel C-17-nor aspidosperma-type monoterpenoid indole alkaloid from Bousigonia angustifolia
PI3K-AKT-mTOR通路对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人β防御素3体内抑制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内植物生物膜感染的机制研究
基于细胞/细胞外囊泡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小G蛋白在甲型流感病毒囊膜蛋白转运过程中的功能研究
猴B病毒包膜蛋白gD与细胞受体分子nectin-1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丙肝病毒囊膜蛋白来源的膜融合抑制多肽筛选及抗病毒机制研究
尤文肉瘤融合蛋白抗原表位鉴定及其免疫学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