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重要食源性致病菌副溶血弧菌(ATCC 17802)为模式菌株,人工污染太平洋牡蛎动物模型,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Real-time PCR和选择性平板筛选方法确定吸附累积副溶血弧菌的牡蛎组织。在此基础上,利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T-RFLP)对市售牡蛎主要微生物累积组织进行微生态区系组成和变化分析,获得食源性致病菌菌谱。同时,利用选择性平板和Real-time PCR方法验证牡蛎组织中的优势食源性致病菌及其丰度。另外,定期定点采集市售牡蛎样本,利用选择性平板和Real-time PCR方法对不同组织中优势食源性致病菌进行监测,验证人工污染实验所获得到的主要累积组织,并探讨牡蛎组织中优势食源性致病菌的季节变化,为牡蛎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与控制提供理论支撑。
牡蛎现在已经成为食源性致病菌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如何高效监测牡蛎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已成为目前贝类食品安全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项目基于本研究团队已建立的食源性致病菌分子检测靶点发掘平台,针对牡蛎常在菌(副溶血弧菌)建立特异性PCR检测方法。以本地市售牡蛎为研究对象,以致病性副溶血弧菌人工污染牡蛎,评估牡蛎不同组织对于该细菌的累积吸附能力。结果显示:在人工污染样本中,牡蛎鳃组织和消化腺是副溶血弧菌的主要富集组织。在此基础上,以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方法针对市售牡蛎进行为期一年不同季节和不同组织中细菌的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市售牡蛎鳃组织中细菌种类最多,占97.8%(45/46),且在秋季时细菌多样性最高,占78.3%(36/46);细菌分类结果显示:牡蛎中变形杆菌占50.0%(23/46),其中弧菌占26.1%(12/46)。与此同时,按照国家标准方法(GB/T 4789.7-2008)对市售牡蛎样本进行为期一年的副溶血弧菌分离与鉴定。分离株以本项目建立的特异性PCR方法进行核实。结果显示:市售牡蛎中副溶血弧菌携带率较高,且牡蛎的污染率高达54.4%(49/90)。本项目的研究结果为市售牡蛎的监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双吸离心泵压力脉动特性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吉林四平、榆树台地电场与长春台地磁场、分量应变的变化分析
果蔬汁加工中主要营养元素变化规律的研究
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和准确溯源
牡蛎富集诺如病毒季节性变化规律的分子机理
快速检测复杂基质中食源性致病菌的SPR生物传感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