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中泰稳定的多学科合作队伍及其长期研究积累,针对滇西南和老缅泰古特提斯演化和对比研究中的薄弱地区及存在的争论难题,运用"造山带地层学"和"岩石大地构造学"研究思路和方法,开展古生物地层学、沉积地质学、火山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锆石同位素年代学和岩石大地构造综合研究,调查南澜沧江古特提斯构造带泥盆纪和石炭纪演化历史及其与原特提斯之间的联系、思茅盆地中轴构造带古特提斯构造阶段地质特征及演化历史;恢复老挝、缅甸及泰国毗邻地区地层系统,并与景洪地区对比研究,在新建地层系统基础上分析其大地构造属性和演化历史。对比南澜沧江构造带、思茅盆地中轴构造带、难河-程逸构造带构造带和清莱火山岛弧带之间的演化特征和结构特征,分析和探讨古特提斯多岛洋时空演化规律,从滇西和东南亚整体构造格局角度,深入认识古特提斯多岛洋构造古地理格局、洋盆规模、演化规律及其动力学机制,为东南亚地区找矿勘探工作提供区域构造背景支撑。
针对滇西南与东南亚构造带对比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争论问题,运用“造山带地层学”研究思路,对滇西南澜沧江和哀牢山构造带、老挝西北部朗勃拉邦构造带、泰老交境的黎府构造带及泰国东北部难河构造带进行地质解剖和对比研究。通过4年研究,发表和接收发表研究论文共16篇,其中SCI源刊论文10篇,EI检索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5个方面:查明南澜沧江构造带上泥盆统南光组物源为晚泥盆世岛弧火山岩带,首次在滇西南地区南澜沧江带发现晚泥盆世的岩浆弧作用;通过岩石地层、同位素年龄及古生物学对比,证明老挝北部与滇西南思茅地块二叠纪-三叠纪地层序列完全可以对比;在老挝西北部地区琅勃拉邦构造带内发现石炭纪辉绿岩及枕状玄武岩,其地球化学特征为弧后洋盆特征,证明琅勃拉邦构造带可以与难河和金沙江-哀牢山缝合带相连;在南澜沧江构造带南段惠民地区发现奥陶纪岛弧型火山岩,指示该地区存在原特提斯洋陆缘俯冲消减作用;在老挝西北部地区发现石炭纪岛弧火山岩带,证明泰国黎府构造带延续到了老挝西北部地区。上述研究成果解决了滇西南与东南亚构造带对比长期存在的争论:滇西南哀牢山构造带可以与老挝北部琅勃拉邦构造带和泰国东北部难河构造带对比,滇西南思茅地块经老挝西北部,可以与泰国北部南邦地块对比。滇西南澜沧江构造带奥陶纪和泥盆纪岛弧火山岩的发现,为研究原特提斯与古特提斯的演化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滇老泰毗邻区早古生代中-基性岩浆岩成因及对原特提斯东缘演化的约束
东特提斯北缘侏罗纪生物群演替及古地理古构造演化
滇西南古特提斯演化及其与泰国北部对比研究
古特提斯东部构造演化-以越北及邻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