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针对氟虫腈对鱼类高毒性问题,研究鱼类GABA受体分离方法,培养GABA受体晶体,分析受体的结构与功能,确定配体与受体作用方式,阐明提高农药对鱼类安全性的分子作用机理,建立GABA受体抑制剂的鱼毒体外筛选方法。选择Ro7-1986(经典配体)和Fipronil为配体,连接在琼脂糖上制备亲和柱,通过亲和色谱、离子色谱,纯化和富集获得GABA受体蛋白,建立高纯度、高收率的靶标分离方法。接枝Fipronil和荧光标记物RB200到水溶性聚合物上,作为荧光探针,并与氟谱联合,鉴定Fipronil相关受体亚基,测定氨基酸序列,制备配体受体复合物。利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建立新的GABA受体与配体的结合常数分析方法。透析法培养复合物晶体,X光谱分析晶体学基础数据,确定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位置。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分析鱼类与昆虫的GABA受体与配体相互作用的结构差异,为合成绿色农药提供理论指导。
本项目旨在分离鱼类 GABA 受体蛋白并研究其与农药小分子的相互作用,从而进一步解释该靶标蛋白与杀虫剂的相互作用机理,为新农药的合成提供理论依据。针对这一目标首先制备了Ro7-1986及氟虫腈亲和柱,然后用亲和柱分离鱼类GABA受体,并成功分离纯化了鳙鱼GABA受体。此外以Ro7-1986、氟虫腈(Fipronil)和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为原料合成了两种 GABA受体的配体荧光探针。采用荧光标记法及计算机模拟法研究了Fipronil与鱼脑内GABA受体的相互作用,阐明了氟虫腈对鱼类高毒性的机理。. 本研究的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了荧光标记法测定蛋白大分子与农药小分子的亲和常数。研究结果表明,Ro7-1986和氟虫腈与受体的亲和常数Kd分别为67±5nM和346±6nM,最大结合量[RT]值分别为13.8±1.8 pmol/mg protein和40.6±3.5 pmol/mg protein。2)采用同源建模的方法构建了斑马鱼γ-氨基丁酸A型(GABAA)受体和果蝇RDL(resistance to dieldrin)受体跨膜区的三维结构,研究了氟虫腈在两个受体中作用位点的差异;采用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方法,探讨了氟虫腈与斑马鱼GABAA受体和果蝇RDL受体的结合模式,并比较了氟虫腈与两个受体作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斑马鱼GABAA受体和氟虫腈作用位点的结构与果蝇RDL受体和氟虫腈作用位点的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果蝇RDL受体的Ala301对应斑马鱼GABAA受体α1亚基的Val284和γ2亚基的Ser306,氨基酸构象的差异较大;氟虫腈与斑马鱼GABAA受体的结合位点靠近胞内区一端,而与果蝇RDL受体的结合位点则位于受体第二跨膜区的Ala301~Leu308区域内。复合物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在模拟过程中,两个受体与氟虫腈复合物体系的势能很快达到平衡状态。斑马鱼GABAA受体与氟虫腈之间形成4个氢键,其中概率大于60%的氢键有2个;而果蝇RDL受体与氟虫腈形成了6个氢键,但只有1个氢键的概率大于50%,其复合物结合的稳定性比前者低。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温和条件下柱前标记-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枸杞多糖中单糖组成
Novel alternative splicing of GABA receptor RDL exon 9 fromLaodelphax striatellusmodulates agonist potency
青藏高原--现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演化枢纽
下调SNHG16对胃癌细胞HGC-27细胞周期的影响
木薯ETR1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鱼类GABA受体与渔药安全性评价的研究
手性有机磷农药对映体的靶标生物药效、环境安全性及其手性转换研究
新型杀虫剂Fluralaner与靶标GABA受体的分子互作机制研究
磁性纳米荧光探针分离家蝇GABA受体及其复合物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