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蜡蝉科昆虫在中国华南地区、东南亚、中东地区及南美洲严重为害可可、水稻、甘蔗、茶叶等重要的经济作物,传播植物病毒病,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东洋界是世界六大动物地理界之一,含盖了全球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其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复杂的地质历史,一直是科学界的研究热点。本研究拟对东洋界扁蜡蝉科昆虫进行系统的分类订正;开展比较形态学研究,特别利用扫描电镜对触角感受器、蜡腺、雌雄生殖器和卵进行超显微形态结构观察,精细解剖雌雄生殖器,建立和完善形态特征数据库,筛选出可用于系统发育研究的形态特征;开展雌雄生殖器各部位的功能和交配机制的研究;选取东洋界扁蜡蝉各属的代表物种,开展支序系统学的研究,明确扁蜡蝉科族级和属级水平的系统发育关系,完善分类系统并解决长期存疑问题;基于采集记录和可靠文献记载,建立东洋界扁蜡蝉物种地理分布数据库,利用GIS技术制作地理分布图,确定特有分布区,解释该类昆虫分布格局的成因。
1. 分类学研究: 检视了国内外 10 余所知名博物馆保藏的占东洋界扁蜡蝉科已知种类60%以上的模式标本,目前已命名并发表新种 11 种,重新描述 40 种;拍摄模式标本及形态特征照片3000余张,绘制特征图500余幅;发现该科1新属化石标本;系统的列出每种的科学引证,完成已知种学名、引证、订正、特征图、地理分布等完整的分类资料。2. 比较形态学研究:首次在该科发现了阳茎干的左右手性;将化石与现生类群相结合,总结出蜡蝉总科前翅脉相模式图;在超显微结构研究中发现头部7种感受器类型和分布,首次在蜡蝉总科中发现wavy-pit感受器,提出该科的Evans’ organs属于蜡蝉总科中更高等的进化型。3. 系统发育研究:推测扁蜡蝉科为一并系群,结果与当今国际同行提出的蜡蝉总科各科间的系统地位研究结论相一致。提出扁蜡蝉族 Tropiduchini和新傲扁蜡蝉族 Neommatissini是并系群;漪扁蜡蝉族 Isporisini, 派扁蜡蝉族 Paricanini以及条扁蜡蝉族 Catulliini族是单系群。4. 生物地理研究:编撰了扁蜡蝉科东洋界名录和地理分布信息数据库,合作完成了世界蜡蝉总科物种数据库(FLOW)的构建,增强了我国在扁蜡蝉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的影响力;推断扁蜡蝉起源于新生代早期;首次提出东洋界及其重点地区扁蜡蝉分布格局及成因。.其间共发表SCI论文7篇(含1篇已录用)。将项目主持人扁蜡蝉科研究论文SCI收录量推进到世界第二(近20年)。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多源数据驱动CNN-GRU模型的公交客流量分类预测
变可信度近似模型及其在复杂装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HPLC 与 HPCE 结合测定复方湿生扁蕾胶囊中 6 种化学成分含量
2017年冬季斯科舍海南极磷虾种群结构变动研究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链接表示及预测方法
中国菱蜡蝉科(同翅目:蜡蝉总科)昆虫的分类订正及系统发育研究
蜡蝉总科(半翅目)昆虫蜡及蜡腺的超微形态与进化研究
中生代古蝉和蝉总科的演化(昆虫纲:半翅目)
东洋界象蜡蝉科分类订正与系统发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