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旨在构建我国农地制度改革所处的特殊阶段下农地市场和信贷市场关联性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内容围绕农地制度和信贷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展开:一方面,在现有的农地和抵押制度下探讨抵押缺失对信贷市场效率的影响;另一方面,农地和抵押制度改革之后,分析抵押约束放松对农村信贷市场中供求主体行为和信贷约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成都试点的农地产权和抵押制度改革视为一个近似外生的理想制度实验,并选取具有可比性的样本与之对比,准确地揭示出农地产权和抵押制度改革的信贷供给效应。.本项研究将长期受到忽视的信贷供给效应纳入到农地制度影响经济绩效的研究框架内,引发对以往研究的反思,即不考虑信贷约束的情况下分析农地制度调整对农业投资的影响可能会存在偏误。除此之外,其研究内容、结论和政策建议切合我国制订农地产权和抵押制度改革方案的需要。因此,进行本项目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近年来,新一轮农地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改革的核心政策包括农地承包经营权等产权确权、登记和颁证以及赋予农民承包地流转、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本项目立足于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现实背景,建立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金融市场关联性的理论分析框架和作用机制,基于对改革区和非改革区的调查和比较,实证检验和评估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信贷市场效应,同时评价当前部分农地抵押制度改革地区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初步形成对我国农地金融发展的理论和实证探讨。项目核心内容、重要结果和科学意义主要包括:1.建立契合我国现有农地产权制度特点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影响农村信贷市场绩效的理论分析框架。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不一定能够提高农户信贷可得性,只有那些农业经营项目盈利能力较高和拥有较高非农收入的农户能够获得融资状况的改善。2.通过对武汉、枣庄等先行开展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改革试点地区的典型案例,本研究形成对我国农地抵押融资改革政策的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改革地区已发展出“交易-鉴证-抵押”的农民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模式且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性。但是,农地抵押贷款很大程度上仍类似于政府的政策性贷款,依赖于地方政府的制度支持、风险担保或补贴,才能激励金融机构增加有效供给,其商业可持续性仍不确定。从改革的成效来看,抵押融资改革主要瞄准农业经营规模较大的经营主体,具有较强的规模偏好,经营规模在100亩以下农户仍未从改革中获得融资条件改善。3.利用农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和非改革试点地区的707户农户调查样本,实证评估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农村信贷市场效应(信贷供给效应和信贷需求效应)。结果表明,农地抵押制度改革的信贷供给效应初步显现,但是金融机构的农地抵押贷款供给具有规模偏好特征。农地抵押制度改革的信贷需求效应主要体现为农地确权和农地流转显著提高农户的名义信贷需求,但由于受到现阶段农地抵押制度的限制和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给,43.24%的样本农户名义信贷需求无法有效表达,仅能转化为潜在信贷需求。在正规信贷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具有潜在信贷需求的规模农户显著地更多参与非正规信贷。该研究结论对于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有重要的政策意义,未来修订农地抵押权限制的法律和完善农地抵押相关制度或将有助于改善这部分具有潜在信贷需求农户的信贷条件。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基于公众情感倾向的主题公园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伏尔加庄园为例
利率市场化对农业信贷供求主体的影响及其政策选择
“指数保险与信贷互动”对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研究
市场约束与政策激励: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农长效机制研究
订单农业中贸易信贷互联制度安排及其对农村金融供给和农户福利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