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基础,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部门。由于作物光合作用和CO2的关系密切,气候变化后CO2浓度升高对作物生产能力的影响,一直是气候变化研究中关注的主要内容之一。本研究以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为对象,借助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昌平试验基地建立的开放式CO2富集系统(FACE)试验平台,通过不同水肥组合的盆栽试验,研究开放式CO2富集条件下,冬小麦对高浓度CO2的生理生化响应机制、高CO2浓度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和品质的影响,CO2的肥效作用和土壤水肥条件的互作关系,以期能够客观评价气候变化下CO2的作物肥效作用。项目实施可补充和完善CO2对作物影响的基础试验数据库,提高气候变化影响模拟中对CO2肥效作用估测的科学性,丰富我国FACE试验内容,揭示CO2肥效发挥和土壤水肥关系,为在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通过水肥调控技术挖掘CO2的肥效潜力,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和理论依据。
本研究于2012-2015年在北京昌平中国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利用自由大气CO2富集系统(FACE)平台,通过不同水肥组合的盆栽试验,开展了CO2浓度增高对冬小麦产量及其生理响应机制、CO2与水分条件相互作用对冬小麦影响、CO2肥效和施氮水平的冬小麦产量差异比较、CO2和水肥互作关系及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大气CO2浓度相比,高浓度CO2加快了冬小麦生育进程,拔节期提前1天,开花期可提前1-2天,全生育期可缩短3-5天,高氮肥处理对生育进程具有延迟作用,开花期延长1-2天,灌浆期可延长4-5天,同步缓解高浓度CO2对生育进程的加快作用;高浓度CO2使叶片光合速率提高13.7%,产量平均提高16.0%,且在高氮肥下光合速率的增幅比低氮肥相对提高2.5%,蒸腾速率提高13.5%;试验中高氮较低氮的增产效果达到50%,高于单独高浓度CO2较大气浓度的增产效果;高浓度CO2对产量构成中穗粒数和千粒重提高明显,高浓度CO2较大气浓度穗粒数增加3.69%,高氮处理较低氮处理平均穗粒数增加3.43%,即CO2肥效作用起到了增加穗粒数的作用并略高于单独氮肥处理,高氮和高CO2双重促进作用的穗粒数最多,达到38.37粒/穗,低氮和低CO2处理的穗粒数水平最低,可见CO2和氮肥互作对穗粒数的促进相对更明显,各自单独施用的促进作用彼此差异不大,但低氮、大气CO2浓度处理的穗粒数则相对较低;与大气CO2浓度相比,高浓度CO2对千粒重增加5.3%,高氮高浓度CO2处理对千粒重大约提高7.3%,说明氮肥的施用促进了高浓度CO2对千粒重的提升效果。干旱条件下高浓度CO2对冬小麦产量的增幅比正常水分的相对较高,CO2浓度升高可以减轻干旱对作物的胁迫水平。在正常水分条件下,高浓度CO2使冬小麦单株产量平均增加11.4%,而在干旱条件下,单株产量平均增加25.6%(对照分别为大气CO2浓度,正常和干旱的水分处理),因此认为CO2浓度升高可以减轻干旱胁迫但不足以完全减损。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优质高产强筋冬小麦新品种-金石农1号
Tuning the subsurface oxygen of Ag2O-derived Ag nanoparticles to achieve efficient CO2 electroreduction to CO
巴东组泥岩水作用的特征强度及其能量演化规律研究
不充分灌溉条件下水肥互作机理及提高水肥效益研究
不同水肥条件下作物根区局部灌溉的效应机制和最佳水肥供应模式研究
水肥(氮)条件对作物产量的综合效应研究
增氧灌溉条件下作物水肥高效利用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