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混合过程中典型自生矿物形成机制研究—以长江河口为例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676036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74.00
负责人:范德江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批准年份:2016
结题年份:2020
起止时间:2017-01-01 - 2020-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张爱滨,孙晓霞,刘明,郑世雯,田元,逄悦,孙学诗,胡治洲
关键词:
东海内陆架沉积地球化学沉积作用长江口自生矿物
结项摘要

The physical processes of sedimentation we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in the terrigenous detritus dominant estuary. Meanwhile,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have been ignored for a long period. In this proposal, the typical authigenic minerals which related to the bio-chemical process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are selected for study. The mineral phase, particle character, element composition of the minerals will be analyzed, and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the estuary will be investigated by the use of cruise survey, water mixing experiment, and nano-, micro-particle analyzed methods. The formation of the authigenic minerals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are then discussed with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of the minerals,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 estuary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potential values of the minerals in paleo-environments reconstruction are explored.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are useful to better understand sedimentation processes and to support a detail paleo-environment reconstruction of the terrigenous clast dominant estuary.

在陆源碎屑控制下的河口沉积环境,物理作用占河口沉积过程的主导地位并得到众多学者持续系统地关注,然而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在河口沉积中的贡献则被长期忽视。本申请以河口区化学、生物作用的产物—自生矿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外业调查和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先进的现代微区形貌和成分测定技术,揭示长江河口混合带内典型自生矿物(铁氧化物、铁硫化物、重晶石)物相、形貌和元素组成特征以及空间分布规律,分析自生矿物与河口混合带环境要素的联系,结合长江河水--标准海水的模拟混合实验,探讨自生矿物形成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阐明自生矿物在河口沉积作用中的表现及其对沉积环境要素和生产力的指示作用。该研究拓展了陆源碎屑控制下河口过程的研究内涵,为全面认识河口沉积过程和河口古沉积环境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摘要

围绕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目标,参加了两个航次的外业调查,获取了长江河口混合带以及近海海域水体悬浮体颗粒和沉积物样品,同时测得了现场水体温度、盐度、pH、Eh等环境参数,系统开展了悬浮体颗粒的微区组构、沉积物粒度、元素、有机碳氮及其同位素组成、放射性核素等观察和分析,结合室内模拟混合实验,揭示了长江口混合带中水体絮团颗粒和典型自生矿物类型、形貌、粒级构成以及它们在混合带中的分布特征,阐明了自生矿物的形成机制,探讨了河口混合过程中悬浮颗粒的沉积过程和对有机质、重金属的富集效应。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阐明了长江河口和邻近海域水体悬浮体颗粒中的重晶石、铁氧化物、黄铁矿等3类典型自生矿物特征及其形成机制;2)揭示了长江河口混合带中絮团颗粒类型、形成和解散和沉积效应;3)阐明了河口混合带中有机碳、重金属富集状态和机制。研究成果进一步明晰了利用典型自生矿物对河口及近海环境的指示作用,深化了河口混合带沉积作用的认识,为河口对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的“过滤器”效应提供了科学依据。基于该项目,完成学术论文15篇(SCI 11篇),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2名,多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完成的项目研究任务。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粘土矿物参与微生物利用木质素形成矿物-菌体残留物的结构特征研究

粘土矿物参与微生物利用木质素形成矿物-菌体残留物的结构特征研究

DOI:
发表时间:
2

电沉积增材制造微镍柱的工艺研究

电沉积增材制造微镍柱的工艺研究

DOI:10.16490/j.cnki.issn.1001-3660.2021.05.009
发表时间:2021
3

东巢湖沉积物水界面氮、磷、氧迁移特征及意义

东巢湖沉积物水界面氮、磷、氧迁移特征及意义

DOI:10.18307/2020.0309
发表时间:2020
4

洱海流域入湖河口湿地沉积物氮、磷、有机质分布及污染风险评价

洱海流域入湖河口湿地沉积物氮、磷、有机质分布及污染风险评价

DOI:10.18307/2017.0108
发表时间:2017
5

模具钢表面激光沉积316L不锈钢的组织转变及差异性

模具钢表面激光沉积316L不锈钢的组织转变及差异性

DOI:10.11868/j.issn.1001-4381.2020.000186
发表时间:2021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潮汐河口羽状流动力学的初步研究-以长江河口为例

批准号:50679040
批准年份:2006
负责人:时钟
学科分类:E0903
资助金额:3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河口区砷形态界面转化机制研究-以大辽河口为例

批准号:41406098
批准年份:2014
负责人:马迎群
学科分类:D0606
资助金额:26.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河口年代际地貌演变的模拟研究──以长江口九段沙为例

批准号:40806033
批准年份:2008
负责人:胡克林
学科分类:D0606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基于半解析模型的最大浑浊带泥沙捕集机制研究——以长江河口北槽为例

批准号:41806104
批准年份:2018
负责人:蒋陈娟
学科分类:D0606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