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环境演变导致沿海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强度和频率逐步增加,而江苏省沿海地区正面临新一轮的开发战略,合理配置土地利用格局可以有效减少风险,防范灾害,同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本项目针对自然灾害风险与土地利用格局的关系,以江苏沿海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对比和情景模拟的方法,研究江苏沿海地区近百年来土地利用格局与自然灾害风险之间的定量关系,然后分析江苏沿海开发过程中以自然灾害风险为导向的土地利用格局,确定以土地利用格局优化配置方法来防范自然灾害风险的开发模式。本研究将揭示自然灾害风险与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的相互关系,将自然灾害风险作为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的驱动力和环境后果,建立自然灾害风险与土地利用格局的互动机制。项目的研究成果对于土地利用格局演变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为江苏沿海开发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本项目构建了基于土地利用格局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价,将土地利用方式所附加的易损性、抗灾性、重建难度等加入评价模型,同时考虑到灾后应急对土地利用格局的要求,将避灾空间、应急通道等与土地利用格局相关的因素也加入评价模型,最终建立了在时间上涵盖灾前准备、灾中应急和灾后重建等全过程,空间上贯穿了灾害多发区、经济密集区和规划落后区等多种类型的灾害安全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本项目选择南通市作为典型地区分别研究了经济发达但容量有限的主城区、发展迅速地域广阔的开发区和经济落后人口密集的老城区进行了灾害安全评价,结果显示,发展迅速的新城区灾害风险最大,但是降低风险最为容易; 发展缓慢,设备老化的老城区灾害高,风险主要集中在次生危险源附近,降低风险难度最大; 设施完备,人口密集的主城区中心区域灾害风险较小,但在城市建成区的边缘地带,灾害风险等级较高,降低风险难度不大。考虑到不同的灾害类型,本项目分别选择台风多发地启东和风暴潮多发的江苏海岸线附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针对台风和风暴潮的灾害安全评价,结果表明,台风和风暴潮灾害的风险除了与距离海岸的距离相关外,还与化工厂、危险物品储存点等的布局密切相关。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敏感性水利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演化SD模型
政策驱动下石羊河流域生态效应变化分析
水文水力学模型及其在洪水风险分析中的应用
基于水动力水质模拟的江苏沿海地区环境风险评估
基于源解析的区域铅污染格局与健康风险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城市景观格局与自然灾害生态风险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基于AnnAGNPS模型的岔口小流域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