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口小流域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为了防治水土流失,流域进行了坝系建设。侵蚀有所缓减,但坡面侵蚀依然严重。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引发的坡面侵蚀可能是引发水土流失风险的原因。AnnAGNPS模型是美国开发的用于测定非点源污染负荷的模型,具有进行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优势特征。但是目前尚未用于该类区域土地利用风险管理决策。本研究针对岔口小流域生态环境特征,以及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国际前沿研究领域,拟采用AnnAGNPS模型对岔口小流域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进行模拟评价。在进行模型参数获取、模型有效性验证、模型参数调整等工作的基础上,采用该模型识别流域土壤侵蚀风险区、非点源污染风险区等,并通过模型分析土地利用风险源。在系统调查分析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基础上,确定土地利用方式调整的有关方面,并借助模型进行调整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形成有利于风险削减的土地利用管理决策优化方案。
岔口小流域是入黄支流第一批坝系示范工程区域,流域还进行了坡改梯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本研究以岔口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将AnnAGNPS模型应用到岔口小流域进行潜在非点源污染源识别。建立了符合流域特色的具有一定精度的AnnAGNPS模型数据库;以流域出口实地监测的5场日暴雨径流量、泥沙及营养物质来评价模型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模型对径流的模拟与实测值较好的接近,径流模拟偏差为-21.46%~20.48%,确定性系数R2为0.9922,模拟结果可以接受。模型对建有淤地坝的岔口小流域的泥沙模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模拟偏差最小为24.62%,氮与磷最小模拟误差为7.11%和26.28%。根据模拟结果,从模型对淤地坝模拟的局限性、模型对场次降雨的不确定性、流域降雨分布空间异质性及对观测数据较为反常的方面,详细分析了模拟误差来源。结果表明,模型对淤地坝拦水、拦沙模拟的局限性,滑坡的影响,坡改梯工程以及淤地坝冲毁是造成泥沙较大误差的主要原因。泥沙模拟的不准确性直接影响氮磷的模拟精度。模型虽对泥沙、氮和磷的模拟表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其能较好地预测部分泥沙、氮和磷及其产生趋势,及较好的模拟径流,表明AnnAGNPS模型在黄土丘陵沟壑区仍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从模型输出结果上分析潜在污染源:从泥沙来源来看,大部分流失的泥沙来源于土壤表层和细沟侵蚀,其余的来自潜在切沟侵蚀。而切沟侵蚀产生的泥沙来源于坡耕地,而非作物用地的切沟产生的泥沙较少。对比分析流域泥沙的侵蚀量、入河量及流域出口的总泥沙含量发现,淤地坝对泥沙的影响在于泥沙的输移过程及流域出口的泥沙含量,不影响泥沙的产生量。从模拟出口的泥沙组成上来看,泥沙的输出主要以粘粒含量为主。从模型输出的单位面积上年输出结果上来看,将近70.96%流失的氮来源于耕地,流失的磷70.88%来源于荒草地及耕地,此外这些磷流失较多的地块其土壤中包含了较高的无机磷含量。对流域取消施肥操作,发现氮流失的比例降为原来的47.22%,磷流失降为原来的95.44%,说明流域氮的流失来源主要有两个:施肥和土壤氮库,而磷流失主要来源是土壤磷库即由于泥沙的流失引起的。在此基础上针对流域存在的风险源提出3种改进措施:1 改变流域施肥方式;2 继续推行坡改梯工程;3 修复和完善淤地坝。并分析各种改进措施累加效果对现状的改进程度。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粗颗粒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非线性分析与计算方法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新疆渭干河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生态风险及预警研究
基于水生态毒理过程的环境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贵州乌江流域典型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效应评价研究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小流域山洪灾害风险可变模糊定量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