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克隆、测序并构建了BaYMV的CP、NIb、NIa和5′端非编码区的ND;(2)建立了大麦转基受体系统;(3)CP基因5′端缺失200nts就失去抗性,而3′端缺失200nts仍有抗性,但缺失400nts时,即丧失抗性,证明CP3′端200-400nts区属于“抗性核心区”;(4)对四个基因的“抗性核心区”进行了分析,并获得保护原有抗性效果的四个非完整基因图片段(分nts);(5)将这四个非完整基因片段构建成不同“复合抗性基因”,并克隆到离效表达质粒pkan-2,采用PEG法,在原生质体水平上检测到其抗性水平比单基因高出的20-30倍;(6)将CP基因和一些“复合抗性基因”分别导入大麦受体材料中,获得再生植株,经Southern blot等检测表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大麦基因组中。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莱州湾近岸海域中典型抗生素与抗性细菌分布特征及其内在相关性
二维MXene材料———Ti_3C_2T_x在钠离子电池中的研究进展
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磷蛋白的致病机制分析
二棱大麦黄花叶病抗性种质的发掘、基因定位及育种利用研究
球茎大麦抗黄花叶病基因导入栽培大麦的研究
我国大麦黄花叶病的抗源利用及抗性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