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脉有"反映证候,协助诊断"(如腹部络脉诊法)功能,关键是能"感受刺激"(如灸络、熨络),最终达到"通络、行气血、防御护卫"作用。但络脉是如何感受灸络、熨络本质为温度的温度刺激,并将温度刺激信号转换为生物调节信号,从而启动络脉防病治病功能?是否通过与络脉密切相关的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出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最终发挥生物学治疗效应?.本项目应用生物传热学结合传统中医络脉理论,拟以络脉-脐静脉血管为代表,对体外培养的络脉相关血管内皮细胞给予不同量的温度刺激,用MTT观察细胞生长活力,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筛选出适宜的刺激温度,观察此温度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后AMPK活性、舒缩血管物质、细胞因子及热休克蛋白等变化,进一步地揭示络脉"感受刺激,通络、行气血、防治疾病"的基本医学原理,从而全面认识络脉作用的生物学机制,以丰富和发展络脉基础理论和机制研究。
本研究应用生物传热学结合传统中医络脉理论,以络脉-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为载体,给予不同温度刺激(灸法的核心和本质),观察细胞形态和生长活力,通过多组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得出,不同温度和时间之间交互作用亦对络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活力有影响,其中温度为主因素,确定温度为40℃、41℃,时间为7、8d。用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40℃,41℃组较37℃组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率和凋亡率有极显著性差异,刺激第7天和8天时细胞增殖率在下降,凋亡率在增加,且40℃细胞增殖率最佳,故可选择40℃刺激每日一次,连续刺激7天作为适宜温热刺激量,或每日刺激2次,连续刺激3天作为最佳刺激量。观察40℃每日刺激2次,连续3天后可增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后AMPK活性,增加能量代谢相关物质含量(ATP、ADP、AMP、ATP/ADP、EC含量),促进INF-a的释放,下调TGF-β的含量,HSP70和HSP90mRNA及蛋白表达均上调,ET-1分泌相对减少,TM与PGI2分泌相对增加,P53mRNA及蛋白表达均下降,E2F1mRNA及蛋白表达均上调,SIRT1mRNA及蛋白表达均上调,故通过体外温度刺激(艾灸本质),络脉相关血管内皮细胞通过体外物理热能转换为生物能,发挥其“通络、行气血,振奋阳气、扶正祛邪”的效应,从而进一步地揭示络脉“感受刺激,通络、行气血、防治疾病”的基本医学原理,从而全面认识络脉作用的生物学机制,以丰富和发展络脉基础理论和机制研究。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体外压力刺激对腧穴筋膜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机械信号生物转换的研究
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生物合成的作用
基于络脉理论从AMPK-SIRT1-NK-kB信号途径研究灸法抗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
微电场刺激三维培养血管内皮细胞血管新生及其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