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则治法对临床立法、处方、用药以及针灸治疗等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开展对治则治法代表方剂效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赋予治则治法新的内涵,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科学价值。湿邪致病的广泛性、潜隐性、迁延性及兼挟性使湿病几乎存在于各系统的疾病中,健脾化湿法治疗临床常见疾病疗效明确,但是有关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却鲜见报道。近年来有研究发现湿病与水通道蛋白密切相关。鉴于此,本研究选取健脾化湿法代表方剂参苓白术散,通过建立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观察参苓白术散对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水通道蛋白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MAPKs及NF-κB信号转导通路在参苓白术散对水通道蛋白调节中所发挥的作用,旨在初步探明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湿困型结肠炎的部分作用机制与途径,促进中医水液代谢障碍理论的深入研究,为进一步探明健脾化湿法治疗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奠定基础。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肠病,属中医的“肠澼”、“肠风下血”、“休息痢”等范畴,脾虚湿困是其主要病机。健脾化湿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但是有关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却鲜见报道。水通道蛋白在机体的各个组织广泛表达,提示其在维持体内水平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水通道蛋白与水液代谢关系密切,与中医理论的肺、脾、肾等脏相关。有关水通道蛋白在脾胃湿热、脾虚湿困、湿阻中焦等方面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有望成为相关疾病临床治疗的新靶点。. 建立符合中医证候特点的脾虚湿困型UC大鼠动物模型,探讨健脾化湿法有效方剂参苓白术散对脾虚湿困型UC大鼠水通道蛋白3、4(AQP3、AQP4)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MAPK及NF-κB信号转导通路在健脾化湿法对水通道蛋白调节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1)健脾化湿法能改善脾虚湿困型UC大鼠血清的EGF、SOD、MDA及IL-6、IL-8、TNF-α水平;(2)脾虚湿困型UC大鼠结肠组织AQP3、AQP4表达显著降低,健脾化湿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脾虚湿困型UC大鼠结肠组织中AQP3、AQP4蛋白及mRNA的表达,促进肠黏膜的修复;(3)脾虚湿困型UC大鼠结肠组织ERK及p38 MAPK表达明显增强,健脾化湿治疗可显著降低脾虚湿困型UC大鼠结肠组织ERK及p38 MAPK的表达水平。U0126及SB203580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健脾化湿法对脾虚湿困型UC大鼠结肠组织中AQP3、AQP4蛋白及mRNA的改善作用。ERK及p38 MAPK与健脾化湿法调控脾虚湿困型UC大鼠结肠组织水通道蛋白的作用相关;(4)脾虚湿困型UC大鼠结肠组织中NF-κB p65的表达明显升高,健脾化湿法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脾虚湿困型UC大鼠结肠组织NF-κB p65的表达水平。NF-κB阻断剂PDTC能够部分阻断健脾化湿法对脾虚湿困型UC大鼠结肠组织AQP3、AQP4 蛋白及mRNA表达的调控作用。NF-κB与健脾化湿法调控脾虚湿困型UC大鼠结肠组织水通道蛋白有一定相关性。. 深入研究水通道蛋白的作用,有望很好的解释水、湿、痰、饮等病理变化的机理。另外,在此基础上,还有可能阐明化湿药、利水渗湿药、燥湿药等的药理作用。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The Role of Osteokines in Sarcopenia: Therapeutic Direction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参苓白术散对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Toll样受体2/NF-κB/COX-2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研究
JNK/p38 MAPK信号通路在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黏膜微环境中的响应及参苓白术散的干预作用
健脾祛湿法治疗银屑病脾虚湿盛证的实验研究
健脾补肾、清肠化湿通过调整肠道微生态影响核受体FXR通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