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了不同雌性不育株的形态解剖特征和光温反应特性,雌性不育性的遗传规律及其对纤维产量和品质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雌性不育性可分为五类,受两对基因控制,为隐性性状,并存在细胞质遗传效应;光敏感雌性不育苎麻的临界日长为13小时,于光敏感期进行连续3天13小时日长处理可使育性恢复;雌性不育株与可育株相比,产量提高16%,品质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对雌性不育性的遗传转育及无籽育种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过程中还发现了雌雄均恢复可育的显性回复突变化体(芽变),与原材料组成了严格意义上的近等基因系,对于进一步研究雌、雄不育的关系并最终克隆雌性不育基因,选育雌雄不育苎麻品种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苎麻雄性不育系的育性遗传和转育研究
小麦雌性不育基因精细定位及遗传解析
苎麻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小麦雌性育性遗传的环境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