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Flk1+Scl+CD31-CD34-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肿瘤干细胞(慢粒白血病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将其分为G0、G1和S/G2+M三个细胞亚群,体内外分别检测其慢粒白血病干细胞特性及对Imatinb的敏感性;在此基础上,体内外分别探讨氟波酯(TPA)间接增强Imatinib靶向清除慢粒白血病干细胞的可能性,并利用流式细胞术、实时荧光定量PCR、功能分类基因芯片等研究手段探讨其作用机制。本项目旨在通过深入把握慢粒白血病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初步揭示其产生临床耐药的本质;初步探讨调节慢粒白血病干细胞分化、凋亡或死亡的关键基因及关键信号分子,为探索Imatinib联合其他药物克服耐药提供切入点。借助TPA间接增强Imatinib对慢粒白血病干细胞的敏感性,提高利用常规剂量Imatinib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尤其是处于加速期或急变期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药物抗性。
酪氨酸激酶靶向抑制剂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能有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但其却很难彻底清除CML患者体内BCR-ABL+、处于细胞周期静止期的白血病干细胞。而CML患者体内持续存在的少量、但在分子水平可检测到的白血病干细胞,无疑可能会成为疾病复发及产生对Imatinib mesylate耐药的突变白血病细胞的潜在源泉。本研究首先从CML患者骨髓细胞中分离Flk1+Scl+CD31-CD34-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肿瘤干细胞(慢粒白血病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将其分为G0、G1和S/G2+M三个细胞亚群,体内外分别检测其慢粒白血病干细胞特性及对Imatinib mesylate的敏感性;在此基础上,体内外分别探讨氟波酯(TPA)间接增强Imatinib mesylate靶向清除慢粒白血病干细胞的可能性并初步探讨了其分子机制。结果发现:浓度为5μM的 Imatinib mesylate,维持作用96小时(病人体内维持96小时的Imatinib mesylate浓度只可能达到1-2μM),即可有效抑制定向造血祖细胞的增殖;没有充分的证据显示,浓度为5μM的 Imatinib mesylate对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免疫表型为Flk1+CD31-CD34-细胞的分化及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TPA(间断给药方式)能有效诱导处于细胞周期静止期(G0期)的Flk1+Scl+CD31-CD34-细胞进入分化周期;TPA联合伊马替尼体外能显著诱导BCR/ABL+Flk1+CD34-细胞(包括处于GO期、G1期及S/G2 + M细胞)凋亡;TPA联合伊马替尼体内可有效提高伊马替尼的疗效。综上,可得出以下结论:CML患者体内的原始白血病干细胞对Imatinib mesylate具有一定的抗性, 临床上所观察到的CML患者在运用Imatinib mesylate一段时间后出现正常的造血恢复现象,可能仅仅是因为Imatinib mesylate清除了定向恶性白血病祖细胞的增殖,在经历了短暂的血液学甚至是细胞遗传学水平上的缓解后,对Imatinib mesylate耐药、处于静止期的原始白血病干细胞终究会再次导致CML的复发;TPA联合Imatinib mesylate可有效诱导原始白血病干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在于TPA首先显著诱导白血病干细胞分化。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PI3K-AKT-mTOR通路对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高龄妊娠对子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发育的影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调控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氧化石墨烯片对人乳牙牙髓干细胞黏附、增殖及 成骨早期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多核酶与自体骨髓移植联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靶向抑制PI3K联合Imatinib在BCR-ABL介导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药物协同机制研究
bcr-abl基因疫苗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实验研究
AMN107联合砷剂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分子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