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浓度的大气颗粒物是我国大气环境的重要特征,其中大气细粒子和超细粒子危害严重而且难于控制。本项目以北京市为案例,针对与人体健康效应密切相关的PM2.5至纳米级超细粒子,在典型季节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前后空气质量明显变化的特殊时段,开展大气环境化学、化学动力学以及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的交叉综合研究,通过外场观测、实验室分析和模拟、流行病学调查等手段,识别大气细颗粒物和超细粒子的环境行为及其特征参数(质量浓度、数浓度、表面积浓度、粒径以及化学成分),获得大气细粒子和超细粒子的人体暴露及时、空间分布规律,研究颗粒物的关键参数与人群心血管和急性呼吸疾病之间的相关性;基于细颗粒物在大气中和颗粒物-细胞间的界面过程研究,提出大气对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毒性机制;为深入认识大气细颗粒物环境行为和健康效应提供理论基础,为我国大气颗粒物污染控制的优先方向和重点提供科学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粗颗粒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非线性分析与计算方法
基于Pickering 乳液的分子印迹技术
内质网应激在抗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煤/生物质流态化富氧燃烧的CO_2富集特性
雾霾中细/超细颗粒物的健康效应研究
大气细和超细颗粒物多相催化反应的界面过程研究
大气细颗粒物和超细颗粒物暴露对城市居民心肺早期效应影响的追踪研究
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