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网络和综合评价的循环农业激励机制研究——以农牧共生型生态产业合作社为例

基本信息
批准号:71403175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0.00
负责人:马凤妹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批准年份:2014
结题年份:2017
起止时间:2015-01-01 - 2017-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高成康,王鹤鸣,江金启,谭晓婷,李伟伟,王振华,徐清华
关键词:
社会网络循环农业激励机制综合评价共生网络
结项摘要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farmers determin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ircular agriculture faces a problem of realizing scale management and close linkages for industries, but not much incentive measures can be found to solve this problem. Basing on the study of symbiosis network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with the cores of eco-industrial cooperatives, this research builds an incentive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sca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ircular agriculture, and thus avoid the limited effect of rewarding isolated farmers. Taking the symbiosis network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with the cores of eco-industrial cooperatives of farming and stockbreeding for example, this research includes three parts as follows: First, we study the symbiosis network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Second, to evaluate the operation efficiency of symbiosis network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we then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with variable weights, in the form of combining self-evaluation style and peer-evaluation style, i.e. both assessment objects and subjects participate in the evaluation procedure; At last,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of implementers for circular agriculture and the evaluation values of symbiosis network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we build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including a posi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under the pattern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 nega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in the view of peer supervision, and a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from the dynamic view.

我国小农分布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在发展循环农业过程中存在着难以规模化、产业链衔接不够紧密的问题,而与此相关的激励措施又相对缺乏。本项目在对(生态产业合作社为核心的)循环农业共生网络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激励机制,以促进循环农业规模化发展,从而避免对孤立农户奖励时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以(农牧共生型生态产业合作社为核心的)循环农业共生网络为例,本项目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研究循环农业共生网络的现状;(2)建立“自主式”和“他主式”相结合(即被评价对象和评价者共同参与评价过程)的“变权”(即根据被评价对象的个体禀赋,为其确定个性化的指标权重系数)综合评价模型,用于衡量循环农业共生网络的运行效率;(3)基于循环农业实施主体之间的网络关系及共生网络运行效率的评价值,建立循环农业正负激励机制,具体包括竞合模式的正激励机制、同级监督视角下的负激励机制、时序动态视角下的正负激励机制。

项目摘要

本研究采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对中国国家和地区层面的生物质资源利用情况进行了核算;然后结合投入产出模型,估算了中国及各地区的生物质足迹指标;接下来,采用脱钩分析方法对中国生物质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情况进行了分析,采用结构因素分解方法,找到了影响中国生物质资源消耗的主要因素及其规律;最后,估算了中国地区间的生物质资源流动情况,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综合评价方法对中国生物质资源的利用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找到了地区间生物质资源利用的相关规律,并针对生物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激励措施。.综合以上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1992-2012年期间,中国生物质资源的国内开采量、国内消费量和生物质足迹指标均出现了较快增长,由1992年的18.2亿吨、18.1亿吨和17.1亿吨,分别增长到2012年的32.5亿吨、34.2亿吨和32.3亿吨,涨幅达到了78.3%、88.5%和89.1%。.(2)中国生物质足迹的消费驱动研究表明,农村和城市家庭消费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投资和政府消费所占的比例较小,但投资驱动的生物质足迹增长最快。行业驱动研究表明,农业部门对中国生物质足迹的贡献最大,但其贡献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反映了中国对于生物质资源的需求由最基本的初级粮食消费需求开始向食品深加工转变。.(3)中国生物质足迹的结构因素分解分析表明,最终需求水平因素是生物质足迹快速增长最大的驱动因素,其次是人口。相反,直接消耗强度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生物质足迹的增长。总体来看,在中国社会经济系统中,消费端的快速增长对生物质足迹的拉动作用较大,而生产端的技术进步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其快速增长。.(4)在2007-2012年期间,中国各地区生物质资源的开采、生产和消费总体上均呈现出一定增长的趋势,贡献较大的地区主要是山东和河南,生物质利用效率较高的地区则是京津和上海。从生物质的流动来看,京津、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始终处于净流入的状态,而中部、西南、西北地区则为净流出。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跨社交网络用户对齐技术综述

跨社交网络用户对齐技术综述

DOI:10.12198/j.issn.1673 − 159X.3895
发表时间:2021
2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DOI:10.16517/j.cnki.cn12-1034/f.2015.03.030
发表时间:2015
3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DOI:10.18402/resci.2020.12.01
发表时间:2020
4

基于公众情感倾向的主题公园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伏尔加庄园为例

基于公众情感倾向的主题公园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伏尔加庄园为例

DOI:
发表时间:2022
5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情况下客流疏散能力评价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情况下客流疏散能力评价

DOI:
发表时间:2015

马凤妹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基于农户为评价主体的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激励机制研究:以水稻为例

批准号:70973142
批准年份:2009
负责人:廖西元
学科分类:G0311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生态产业共生网络形成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

批准号:40501027
批准年份:2005
负责人:袁增伟
学科分类:D0112
资助金额:27.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基于生态-产业共生关系的林业生态安全测度研究

批准号:71173107
批准年份:2011
负责人:张智光
学科分类:G0311
资助金额:4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基于循环经济的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共生模式与绩效研究

批准号:41171436
批准年份:2011
负责人:齐振宏
学科分类:D0112
资助金额:6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