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是重要的海水养殖动物,但对虾养殖产业长期遭受病毒等病害侵袭,造成巨大损失,到目前为止,尚没有针对对虾病毒病的有效治疗药物。虽然近年来在对虾免疫研究中取得了很大进展,发现了一些可能的抗病毒基因,但对对虾的抗病毒机理及调控途径仍知之甚少。本项目计划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拟在模式识别、感染信号调节、信号转导途径及调控机理、效应分子等不同水平上鉴定对虾的抗病毒相关功能基因,分析它们在病毒感染条件下的表达模式;利用RNA沉默和基因过表达等技术,深入研究这些基因在对虾体内的抗病毒功能;进一步研究免疫相关信号途径对抗病毒基因的调控,阐明这些基因在对虾抗病毒免疫防御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该项研究可以为对虾病毒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筛选可用于基因工程药物开发的靶标基因,为抗病毒对虾品系的选育提供新的选择标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项目围绕着对虾先天免疫的模式识别-信号调节与信号转导途径-效应分子这条免疫系统的基本框架开展研究,发现和鉴定抗病毒相关基因及其抗病毒机制。在模式识别方面,发现了8大类16种参与对虾病原识别的模式识别受体,包括7种C-型凝集素(HeCL,MjsvCL,LdlrLec1,LdlrLec2,含Ig结构域的CTL和其他两种CTL),2种清道夫受体(SRB和SRC),补体成分球状头部C1q受体(gC1qR)同系物,2种纤维蛋白原相关蛋白,L-型凝集素,半乳凝素,含溶素结构域蛋白和钙网蛋白等,对它们的功能进行了研究。在信号调整及信号转导途径方面,发现了丝氨酸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Toll途径,Imd途径,JAK/STAT途径和类泛素(SUMO)化途径的多种关键分子,这些信号途径均与对虾的抗病原先天免疫相关。在效应分子方面,发现5类9种抗脂多糖因子,3类12种甲壳肽,1种II型对虾素和1种溶菌酶等,发现抑制素Prohibitin1和8种beta-胸腺素具有抗病毒功能,其中抑制素基因及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对多数基因进行了重组表达与抗体制备,建立了比较完善的RNA干扰和过表达的方法。在应用方面构建了含白斑综合症病毒囊膜蛋白的真核表达质粒,利用含该质粒的细菌饲喂对虾取得了很好的抗病毒效果。在PLoS pathogens (1篇), Journal of Immunology(1篇), Journal of Virology(2篇),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3篇)等杂志发表论文4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该研究丰富了无脊椎动物先天免疫的理论,并为对虾病害防治的药物筛选提供了多种靶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人β防御素3体内抑制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内植物生物膜感染的机制研究
抗生素在肿瘤发生发展及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对虾抗病毒蛋白的功能研究
抗病毒基因ZAP的功能与作用机制
VEGF信号通路在对虾抗病毒免疫中的功能研究
抗病毒免疫核糖核酸抗病毒机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