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早中期青藏高原北缘人类适应不同海拔环境的动物资源利用策略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901089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6.00
负责人:任乐乐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兰州大学
批准年份:2019
结题年份:2022
起止时间:2020-01-01 - 2022-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
关键词:
青藏高原北缘动物考古海拔差异人地关系公元前两千纪
结项摘要

The process and motivation of prehistoric human settlement in the Tibetan Plateau is a frontier and hot scientific issue of concern to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munity. Research in this field has made important breakthroughs in recent years, showing that humans permanently settled to the alpine region since 3,600BP, and adopted different subsistence strategies to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different altitude regions. However, due to the lack of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and systematic Zooarchaeology researches, human strategies for animal utilization in adapting to environments with different altitudes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Bronze Age (4000-3000 years ago) is still unclear. In response to this problem, this program will identify abundant animal remains unearthed from the early and middle Bronze Age sites with different elevations in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combining with stable isotopic data and AMS radiocarbon dates from animal bones, in order to obtain some information about how human utilized animals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 during the early and middle Bronze Age. In addition, the difference of subsistence strategi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during this period will also be discussed by synthesizing published Paleoenvironmental and archaeological results. This study is the first to explore the subsistence strategies of prehistoric humans adapting to different altitude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Zooarchaeology, and has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for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historic human dynamics to high-altitude regions.

史前人类定居青藏高原的过程和动力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前沿和热点科学问题。该领域研究近年来取得重要突破,显示人类3600年前永久定居至高寒地区,通过采取不同的植物资源利用策略适应不同海拔区域生存环境。然而,由于遗址发掘和系统动物考古研究的不足,青铜时代早中期(4000-3000年前)人类适应不同海拔环境的动物资源利用策略尚不清晰。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拟选择青藏高原北缘5个不同海拔高度的青铜时代早中期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动物骨骼的种属鉴定、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和碳十四测年等方法的运用,揭示青铜时代早中期高原北缘不同海拔区域人类的动物资源利用策略;综合研究区已有的古环境和考古研究成果,分析该时段高原北缘人类适应不同海拔环境的生存策略差异与影响因素。本研究首次从动物考古学视角探讨史前人类适应青藏高原不同海拔的生存策略,对全面认识史前人类向高海拔地区扩散的动力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项目摘要

本项目以揭示青藏高原北缘青铜时代早中期不同海拔环境人类利用的动物种类组合特征以及探讨研究区先民对主要家养动物利用策略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为研究目标。本项目在执行的过程中,对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石器时代晚期山那树扎遗址、安达其哈遗址和宗日遗址,以及青铜时代火石梁遗址、缸缸洼遗址、金禅口遗址和鸟岛遗址进行了全面的动物标本采集,开展了系统的动物遗存鉴定、稳定碳氮同位素分析、年代测定和古DNA测序工作。在西城驿文化火石梁和缸缸洼遗址共鉴定动物遗存438件,获取碳氮稳定同位素数据62组(124个),获得动物直接测年数据15个;在齐家文化金禅口遗址共鉴定动物遗存2056件,获取碳氮稳定同位素数据133组(266个);在马家窑文化山那树扎和安达其哈遗址共鉴定动物遗存9567件,获取碳氮稳定同位素数据61组(122个),新获得动物遗存直接测年数据5个,植物种子测年数据10个,动物古DNA数据12条。基于上述工作,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先民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利用的动物种类特征、先民饲养家养动物策略,探讨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先民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先民利用动物资源策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系统整理已发表动物遗存相关数据,集成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动物遗存数据集;通过对研究遗址点的动物遗存的鉴定分析,结合已发表动物考古数据,理清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石器至青铜时代动物资源开发利用历史;通过对山那树扎遗址犀牛和大型牛科动物鉴定、测年和古DNA分析,揭示了热带动物苏门答腊犀牛和印度野牛是距今5200年前青藏高原东北部先民的重要狩猎对象;通过对安达其哈和宗日遗址野生羊亚科动物稳定碳同位素分析,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青藏高原东北部先民曾尝试管理驯化野生动物;通过对金禅口遗址、火石梁和缸缸洼遗址出土动物遗存鉴定、同位素分析和碳十四定年,厘清了甘青地区牧业活动历史,揭示了我国早期家养牛羊传播历史及最早传入中国的可能路线。综上所述,项目的各项研究目标基本达成,在这些工作基础上,发表了7篇标注项目的文章,依托本项目培养研究生3名。本研究的结果对推进史前人类登上青藏高原的过程与机制的研究遗迹家养动物起源与传播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DOI:10.3799/dqkx.2020.083
发表时间:2020
2

PI3K-AKT-mTOR通路对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PI3K-AKT-mTOR通路对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DOI:
发表时间:2021
3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DOI:10.13488/j.smhx.20190284
发表时间:2019
4

青藏高原--现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演化枢纽

青藏高原--现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演化枢纽

DOI:10.1360/SSTe-2019-0112
发表时间:2020
5

农田节肢动物不同取样方法的综合比较

农田节肢动物不同取样方法的综合比较

DOI:10.17520/biods.2020034
发表时间:2021

任乐乐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淮河上中游全新世早中期人类植物利用反映环境适应过程研究

批准号:41472148
批准年份:2014
负责人:张居中
学科分类:D0713
资助金额:96.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青藏高原东北缘青铜时代人类定居的时空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批准号:41271218
批准年份:2012
负责人:董广辉
学科分类:D0714
资助金额:8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陇东地区全新世早中期人类生产方式转换与环境变化

批准号:41671077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董广辉
学科分类:D0105
资助金额:7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西辽河地区全新世早中期旱作农业的演变过程与人类适应

批准号:41807436
批准年份:2018
负责人:马志坤
学科分类:D0714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