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康目(Czekanowkiales)是已绝灭的中生代重要裸子植物类群,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我国中生代陆相地层中有丰富的化石记录。但与国际同类研究相比,我国关于该类植物形态解剖学、系统分类学及其多样性方面的研究尚较薄弱。本项研究将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侏罗纪茨康类植物研究为突破口,以形态、解剖、整体复原及系统分类研究为重点,运用先进的实验方法和高精度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设备,在形态学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开展叶部角质层显微构造和繁殖器官解剖构造研究,查明不同属、种的分类学特征,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方案,进行整体复原,探讨属、种的自然分类位置和多样性特征。此项研究的开展,将进一步提高人们对该类植物解剖学、分类学、生殖生物学、生态学等方面的认识。对研究其地质、地理分布,起源、演化和不同地质时期的多样性变化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茨康类是已绝灭的裸子植物类群,在欧亚大陆温带、暖温带中生代陆地森林生态系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研究古地理、古气候的标志性植物类群之一。本项目针对我国对该类植物研究尚较薄弱的问题,以形态解剖学、系统分类学及生物多样性等为主要研究内容开展了系统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1、在内蒙古中西部石拐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侏罗纪地层中采集了丰富的茨康类压型和印痕化石,为深入开展该类植物研究积累了重要材料;2、在鄂尔多斯盆地中侏罗世地层中发现了茨康类Phoenicopsis(Culgoweria)亚属并建立了1个新种: P.(C.) ordosensis sp.nov.。这是该亚属在中国中侏罗世的第一个化石记录,为研究其地质、地理分布提供了新证据;3、报道了石拐盆地中侏罗世茨康类Phoenicopsis (Windwardia)亚属的1个新种: P.(W.) neimengguensis sp.nov.,,也是中国中侏罗世该亚属的第一个化石代表;4、在鄂尔多斯盆地中侏罗世地层中发现了茨康类Czekanowskia (Harrisella) 亚属并建立了1个新种: C.(H.) ordosensis sp.nov.。这个亚属的出现为了解茨康类在中国北方侏罗纪时期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新信息;5、依据微细解剖构造研究,系统总结了茨康类Phoenicopsis属在鄂尔多斯盆地中侏罗世时期的生物多样性,认为该属是当时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组成分子之一。6、首次在茨康类Phoenicopsis叶表皮中发现叶生真菌化石,对研究真菌类与茨康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综合研究成果表明,茨康类Phoenicopsis、Czekanowskia等属是中国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中侏罗世时期的主要植物类群,在暖温带陆地森林生态系统中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本项目的开展大大提高了我国茨康类植物形态解剖学、系统分类学的研究程度,为了解该类植物在中国中生代时期的生物多样性、地质地理分布,分析古地理、古气候等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和资料。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工业萝卜泡菜发酵过程中理化特性及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青藏高原--现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演化枢纽
农田节肢动物不同取样方法的综合比较
甘肃、青海地区小麦条锈菌监测及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内蒙古阿拉善荒漠植物区系及植物适应多样性研究
贵州药用植物关键类群资源调查及分类学研究
内蒙古西部苔藓植物多样性及生态适应性研究
川东鄂西三叠-侏罗纪之交真蕨植物系统学和多样性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