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主要研究高氧化去甲没药烷类化合物phyllanthusol A(1)、B(2)及phyllaemblicins A (3), B (4)的不对称合成。拟从易得天然产物紫苏醛或哌烯出发,主要通过不对称羟醛缩合反应、不对称氧化-还原反应及不对称环氧化等反应合成phyllanthusol A,B及phyllaemblicins A, B的苷元化合物(5)和(6),并研究化合物(5)和(6)中不对称碳的构建。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与相应的糖片断结合,合成目标产物及其类似物。由于此前所报道的氧化度较低的相似结构的天然产物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因此,研究工作还包括对拟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合成过程中得到的中间体、衍生物、目标化合物及类似物进行抗肿瘤活性测试,如有条件还将进行其他生物活性的测定。研究所得化合物作的抗肿瘤等活性和作为药物先导物开发的可能性。
泰国化学家于2000 年发表了从泰药植物鹅苺(phyllanthus acidus)根须中分离出来的、具有螺状缩酮结构的高氧化度的去甲没药烷类化合物, phyllanthusol A(1)和phyllanthusol B(2),在泰国,文献报道的这种鹅苺植物根须的醇提取物常被用来治疗酗酒患者,使其康复。据报道,该种提取物对于患者对酒精的依赖性有较明显的医治作用,但后来则发现许多病人用药后有严重的副作用,虽然作者没有提供副作用的详细情况,但由于化合物(1)在该植物根须中含量较高。因此,作者指出其可能是使患者产生副作用的物质。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日本长崎大学联合研究也于同年发表了从滇橄榄(phyllanthus emblica)根须中分离出来的、具有类似结构的化合物, phyllaemblicins A (3) 和phyllaemblicins B (4)。滇橄榄(又称为余甘子)广泛分布于印度南部,马来半岛,印度支那和我国西南地区。在印度古老的传统药物体系和我国的中草药、藏药、蒙药、傣药、维吾尔民族药等传统药物体系中, 余甘子(滇橄榄)均有着十分悠久的使用历史,很多当地人将其作为植物药用于抗炎、退热,治疗湿疹等。作为一味重要的传统草药, 余甘子已被载入《中国药典》。上述4个化合物其结构较复杂,仅其苷元部分就分别含有7个或8个手性碳。到目前为止其全合成报导我们都不曾在文献中查到,加之其潜在的生物活性,对其进行合成研究具有较好的意义。.本项目的研究内容为phyllanthusol A(1),B (2) 和phyllaemblicins A (3),B(4)的合成,由于上述4个化合物苷元部分的结构非常类似,都为具有螺环缩酮结构的多羟基去甲没药烷类化合物,其苷元结构以化合物(5)及化合物(6)表示,所以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化合物(5)、(6)的全合成研究。.项目的研究一直按照计划内容进行,苷元目标分子的碳骨架构建工作已经完成,分子所包含的官能团也大部分引入。但由于最后阶段分子中三环的构建不太顺利,影响了项目的完成。后期对合成线路进行了调整,我们将按调整后的计划继续完成苷元的全合成工作。虽然现在提交结题报告,但项目研究工作,包括苷元的合成及醣结构部分的合成工作都将继续进行,本项目的剩余经费也能够支持后续工作的继续进行。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小跨高比钢板- 混凝土组合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黄独去甲克罗烷类新型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
高生理活性吡咯烷生物碱的不对称合成
没药烷型倍半萜的抗乙肝病毒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天然糖类化合物作为高选择性不对称合成试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