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05年底《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颁布为标志,股权激励作为我国上市公司薪酬制度的一项重大创新被正式引入。五年多来,股权激励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经理人为了激励收益最大化而操纵股价、操纵业绩评价等机会主义行为。这些行为导致股权激励不但没有解决经理人与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反而产生了新的代理问题,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在长时间跟踪和调研我国股权激励实践的基础上,申请人选择从管理权力视角,使用逻辑推演、多元回归分析、联立方程、结构方程和案例分析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对管理权力导致的股权激励实施中经理人机会主义行为的机理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对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对象、时间、方式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丰富股权激励理论基础的同时,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中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提供经验证据,为监管部门规范股权激励和公司优化经理人管理权力安排提供依据。
按照2006颁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实施的股权激励,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经理人为了激励收益最大化而操纵股价、经营业绩等行为。这些行为导致股权激励不但没有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反而产生了新的代理问题。为了更好发挥股权激励作用,我们认为应该在考虑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特点及其特殊公司治理环境下,开展对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研究。本课题将上述研究主题分解为以下四个部分:(1)管理权力、股权激励与机会主义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理论研究。(2)经理人针对“股价”和“会计业绩”的机会主义行为分析。(3)管理权力、股权激励、机会主义行为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4)加强外部政府监管与优化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建议。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是以第二部分即“股权激励实施中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为切入点,将其他三个部分融合起来进行的。.主要研究发现包括:(1)针对“股价”:①为了降低行权价格,经理人采取择时公告股权激励计划、高现金股利和高“送转股”的股利政策、公告前发布坏消息的机会主义行为;②为了降低行权时标的股票的市价从而降低个人所得税费用,经理人采取了在“股价较低日”行权、行权日前发布坏消息等机会主义行为。(2)针对“会计业绩”:①为了降低行权业绩达标难度,经理人通过真实经营活动盈余管理对基期业绩进行了打压;②为了达到行权业绩考核标准,经理人采用了应计项盈余管理对行权考核期业绩进行了操控。管理权力在股权激励与经理人机会主义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即股权激励强度越大,经理人通过管理权力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程度就越高。(3)构建了包括股权结构、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个人特征四个维度的管理权力综合评价模型。.围绕以上主要研究发现,本课题发表SCI期刊论文 1篇,其他国际期刊论文2篇,CSSCI 期刊论文 11篇(其中基金委管理学部重要学术期刊A类 6篇)。培养已毕业硕士生24名,在读博士生3名、在读硕士生11名。.本课题的科学意义在于:(1)围绕股权激励实施过程中的计划公告日、行权日等关键时间点,分别就针对“股价”和“会计业绩”的经理人机会主义行为进行了系统分析,拓宽了有关主题的研究视角。(2)结合管理权力研究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拓宽了公司治理在经理人权益性薪酬研究的分析框架。(3)研究结论为治理股权激励中的经理人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参考。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股权激励、管理层权力与公司风险担当
经理人权力特征、薪酬激励与企业业绩
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行为及绩效- - -基于双重代理框架的研究
股权激励行权限制对管理层短视行为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