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大气水汽多时间尺度特征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针对青藏高原(简称高原)研究的不足及地基GPS探测的大气可降水量(PW)具有高时间分辨率和高精度的特点,基于高原14个无线电探空(RS)站的大气廓线资料,拟合适用于高原的大气平均温度与地面气温的经验关系式,并将该关系式应用于反演高原17个GPS站的PW(GPS-PW);将获取的GPS-PW资料与高原14个RS站和2个微波辐射计(WVR)站(祁连、那曲)获取的PW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建立RS-PW"干偏差"的订正方法,并订正高原RS-PW的干偏差,获取高精度的RS-PW。在此基础上,基于GPS-PW和RS-PW,利用谐波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高原各气候区PW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包括日、季节内、年和年际变化特征。该研究将为精确反演高原PW、深入了解高原的天气气候特征、开发空中水汽资源和数值模式更准确地描述高原PW多时间尺度特征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多源大气水汽资料(地基GPS、探空和数值模式输出),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以及大气辐射模式,探讨了青藏高原(简称高原,下同)大气水汽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其对辐射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原探空(RS)观测的大气水汽总量(PW)比地基GPS观测的结果(GPS_PW)明显偏小,偏小程度随使用不同的探空仪而异,新型探空仪(GTS-1)的探测偏差明显小于旧型探空仪(GZZ-2)的探测偏差。分析发现PW偏差(RS_PW-GPS_PW)具有明显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太阳辐射加热以及气温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是造成PW偏差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原因。据此提出了PW偏差的订正方法,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订正效果。(2)近35年(1976~2010年)高原夏季大气增温是PW增加的重要因素。在高原夏季风活跃期(4月上旬~10下旬)PW具有4~14天和60~90天的显著变化周期。夏季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季风区和季风边缘区PW随海拔高度的变化符合幂函数规律。高原PW具有显著日变化特征,该特征随站点海拔高度、地形和局地气候特点的不同而异。(3)基于降水临界理论,建立了PW和降水量之间的关系式。在高原大气增温和增湿的背景下,极端降水发生频率增加。(4)高原地区ECMWF分析资料PW的精度较高,JRA-25分析资料的PW在夏季略偏小。NCEP和Met-Office分析资料的PW夏季明显偏小,这些大气水汽估算误差对高原长短波辐射模拟均有重要影响。(5)高原大气水汽、臭氧、气溶胶和云对太阳辐射直接影响呈显著季节变化特征。水汽对太阳辐射吸收月平均值约9~95 W/m2,约占太阳总辐射2%~13%。臭氧对太阳辐射吸收月平均值约8~12 W/m2,约占太阳总辐射1.5%~1.8%。高原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年平均值约-13.7~-10.1 W/m2。云对地表短波辐射强迫年平均值约70~140 W/m2,其大小与站点所处区域的气候特征有关。高原大气水汽、臭氧和云对向下长波辐射的影响也呈显著季节变化特征。近35年高原夏季水汽增加对太阳总辐射、净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的影响分别为-1.16±0.40、-0.93±0.32和1.28 W·m-2/10a。年平均水汽增加对太阳总辐射、净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的影响分别为-0.57±0.18、-0.45±0.14和0.65 W·m-2/10a。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多模态信息特征融合的犯罪预测算法研究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自流式空气除尘系统管道中过饱和度分布特征
多空间交互协同过滤推荐
青藏高原大气水汽含量演变特征及其与夏季旱涝的关系
青藏高原大气水汽中稳定同位素与水汽输送过程研究
中国地区GNSS/无线电探空均一化水汽产品构建及水汽多时间尺度变化研究
青藏高原及周边大气水循环过程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其天气气候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