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动物吮噬变形虫的物种多样性及其系统发育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31772419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57.00
负责人:龚迎春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批准年份:2017
结题年份:2021
起止时间:2018-01-01 - 2021-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David Bass,袁冬霞,王红霞,李艳华,袁丹妮,马明洋,王梦云,陈嫚
关键词:
分类原生动物生物多样性系统发育吮噬变形虫
结项摘要

Vampyrellid amoebae are a group of protozoan with filose pseudopodia, mainly feed on algae, fungi spores or nematoids, and they are also called as “vampire amoebae”. These amoebae widely distributed in freshwater, sea, and soil, their food web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system. However, the researches about these amoebae are very limited, as there are lots of old species need to be re-described with modern methods,and there are a mount of unknown species we are not clear. Based on the current challenges, the project is supposed to collect vampyrellids widely from different environments, apply the combination of morphological, molecular and biochemical methods to the study of the taxonomy. Moreover, multiple genes as well as the whole genomic sequences information will be used to the phylogenetic study for vampyrellids. The project will not only improve the knowledge of the biodiversity of amoebae in the nature, but also provide clues for the study of the interesting phenomenon, such as the origin of vampyrellids, the evolution of the feeding way of vampyrellids, and finally our project is also very meaningful for the environment treatment and disease control.

吮噬变形虫是一类全身具有丝状伪足的原生动物变形虫,主要以藻类、真菌孢子或线虫为食,也被称作“吸血鬼变形虫”。该类群广泛分布于淡海水以及土壤中,其所形成的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人们对该类群的研究非常不足,许多早期报道的种类有待采用新技术手段进行重新认定和描述,而且有大量未知类群亟待发现。本项目针对以上问题,拟从自然界不同生境中广泛采集吮噬虫,并将形态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等三种研究方法相结合,以应用于吮噬虫的分类鉴定,在此基础上,结合多种基因以及全基因组序列信息,全面探讨吮噬虫在不同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该项目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自然界中变形虫物种多样性的认识,而且可为探究有趣的生命现象(如吮噬虫的起源、摄食方式的演化等)提供新线索,同时对于环境治理、疾病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摘要

吮噬变形虫是一类全身具有丝状伪足的原生动物变形虫,主要以藻类、真菌孢子或线虫为食,也被称作“吸血鬼变形虫”。该类群广泛分布于淡海水以及土壤中,其所形成的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人们对该类群的研究非常不足。本项目根据原有计划,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1)物种多样性研究 从淡水、土壤、海水与半咸水等不同生境中广泛收集吮噬虫,共采集分离到了12株吮噬虫,获得其形态学信息与摄食特性,建立该物种的鉴定数据库;2)分类学研究 发现一种吮噬虫新属新种,结合形态学、分子系统发育学对其进行了全面详细描述了该物种的形态特征、分子系统发育地位,以及生活史特征,并结合定性与定量两种方法对其摄食微藻的偏好性进行了研究,发现该吮噬虫偏好吞噬球菌状绿藻,尤其是小球藻;3)摄食机理研究 研究了微藻形态、生化组成以及比生长速率对于原生动物摄食的影响,结果显示原生动物对小球藻的清除率与小球藻的细胞壁厚度及其的生长率成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原生动物自身的生长率与小球藻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和C/N比成正相关,与蛋白质和油脂含量成负相关关系。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微藻细胞壁上的单糖成分尤其是半乳糖胺含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加微藻抵抗捕食的抗性;4)基于基因组的系统发育研究 进行多株吮噬虫的基因组测序分析,并对不同营养时期的转录组学比较研究,推测吮噬虫的起源及摄食方式的演化,深度解析该类群的系统发育地位和相互关系;5)快速检测研究 设计出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扩增引物,并应用到qPCR早期监测方法,为微藻中试生产中快速监测及及时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实践指导。该项目的开展不仅提高了人们对自然界中变形虫物种多样性的认识,而且为探究原生动物变形虫对浮游植物的摄食机理提供了新线索,同时对于变形虫的环境治理、疾病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DOI:10.16085/j.issn.1000-6613.2022-0221
发表时间:2022
2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DOI:10.7606/j.issn.1000-7601.2022.03.25
发表时间:2022
3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DOI:10.5846/stxb201912262800
发表时间:2020
4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DOI:10.19336/j.cnki.trtb.2020112601
发表时间:2021
5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DOI:10.13488/j.smhx.20190284
发表时间:2019

龚迎春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30900130
批准年份:2009
资助金额:21.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拉萨河流域原生动物物种多样性与区系研究

批准号:31360509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巴桑
学科分类:C0402
资助金额:54.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2

中国灵芝科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

批准号:31670016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崔宝凯
学科分类:C0101
资助金额:67.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杭州湾湿地纤毛虫原生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及区系研究

批准号:41006086
批准年份:2010
负责人:陈相瑞
学科分类:D0604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高盐极端环境土壤腹毛纲原生动物的细胞发生与物种多样性研究

批准号:31872190
批准年份:2018
负责人:邵晨
学科分类:C0404
资助金额:6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