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症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81401101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0.00
负责人:王育梅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北京大学
批准年份:2014
结题年份:2016
起止时间:2015-01-01 - 2016-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何佳,李鹏,孙成玉,师乐,陈琛,邓佳慧,陈洁
关键词:
多导睡眠监测人际关系社会节律治疗失眠症表观遗传学
结项摘要

Insomnia is one of the most prevalent sleep disorders and affects large proportions of population on a situational, recurrent, or persistent bias. It carries a heavy burden for both patients and the health-care system as evidenced by its effect on quality of life, and on psychological, occupational, and economic domains. .Definitive pathological mechanisms have not been identified, although several neurological abnormalities are associated with insomnia. Drug treatment is effective in the short-term, however, tolerance and dependence has restricted the long-term use of drugs. At present, the contribution of genetic research alone can not provide a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somnia. The assumption that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cause persisting alteration of gene function through on epigenetic process adds a new prospective in studying insomnia. Interpersonal and social rhythm therapy (IPSPT) is effective in mood disorder.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will apply IPSPT to treat insomnia and explore its effects in long-term and the epigenetic mechanism of IPSPT. We plan to explore epigenetic mechanism of insomnia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occurrence of insomnia,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pathological mechanism.

失眠症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其高发病率和长期病程严重困扰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失眠症的治疗方法和机制研究仍存在诸多空白。目前失眠症多采用药物治疗,疗效迅速,但其耐受性和依赖性却限制了药物的长期使用;临床研究虽然表明遗传因素对失眠症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但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转归却具有较大差异。因此,阐明失眠症的病理学机制、探索改善失眠症状的新型非药物治疗手段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研究表明,表观遗传学机制可以解释环境因素(比如应激事件)作用于基因水平对脑功能和个体行为产生持续影响,人际关系-社会节律治疗对于调节精神疾病的生物节律紊乱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拟首次将人际关系-社会节律治疗应用于失眠症患者,将探索HPA轴的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以及节律基因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在失眠症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深入理解失眠症发生的原因,为失眠症的预防、临床诊断、评估和治疗奠定理论基础并提供新的干预模式。

项目摘要

失眠症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其高发病率和长期病程严重困扰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失眠症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发病率达20%-48%,并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研究显示,失眠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滥用安眠药物,增加其患病率及死亡率。失眠症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和日本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但是,在中国对其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等研究较少。目前临床研究虽然表明遗传因素对失眠症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但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转归却具有较大差异。因此,阐明失眠症的病理学机制、探索改善失眠症状的新型非药物治疗手段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因此,本研究将探索HPA轴的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以及节律基因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在失眠症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本研究发现,失眠症的患病率达37.75%,女性显著高于男性(41.5% vs 32.3%),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为睡眠维持障碍(25.2%,男性21.8%,女性27.4),16.6%入睡困难(男性10.3%,女性20.9%),12.2%早醒(男性11.2%,女性12.9%),睡眠障碍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本研究也对睡眠药物的使用进行了评估,发现21.9%服用睡眠药物(11.1%规律服用,10.8%不规律服用),78.1%未服用睡眠药物。与男性无失眠症者相比,男性失眠与丧偶、无规律运动习惯、频繁饮酒、经历丧失配偶、经历丧失父母、冠心病史、脑梗塞史、抑郁症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具有显著相关性,与教育水平、吸烟、糖尿病可能具有相关性。与女性无失眠症者比,女性失眠症者与教育水平、丧偶、未与配偶同住、失业、无规律运动习惯、经历丧失配偶、经历丧失父母、经济困难、冠心病史、高血压史、脑梗塞史、脑出血史、高血脂史、抑郁症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具有显著相关性,与吸烟可能具有相关性。性别分层后相关分析显示,吸烟、丧失父母、冠心病史、抑郁症状为男性失眠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偶尔饮酒为独立保护性因素,老龄、抑郁症状、脑出血史、高血脂、未和配偶同住、轻度认知障碍为女性失眠的独立风险因素。.此外,研究发现失眠症的共病情况和无失眠症者具有差异性。失眠症患者共病心率失常、高血压、脑出血、偏头痛和高血脂较无失眠者高,并且心率失常和偏头痛的老年患者失眠的共病率较高,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和抑郁症状后服用睡眠药的失眠症患者与心率失常、高血压和偏头痛共病率高。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DOI:10.17521/cjpe.2019.0351
发表时间:2020
2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DOI:10.18402/resci.2020.12.01
发表时间:2020
3

基于多模态信息特征融合的犯罪预测算法研究

基于多模态信息特征融合的犯罪预测算法研究

DOI:
发表时间:2018
4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DOI:
发表时间:2018
5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DOI:10.19596/j.cnki.1001-246x.8419
发表时间:2022

王育梅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细胞坏死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

批准号:31171324
批准年份:2011
负责人:刘磊
学科分类:C0705
资助金额:56.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针刺抗抑郁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批准号:30873320
批准年份:2008
负责人:吴根诚
学科分类:H3301
资助金额:3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高粱种子发育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研究

批准号:31370341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张美善
学科分类:C0207
资助金额:8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lncRNAs调控羊绒生长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

批准号:31472068
批准年份:2014
负责人:王昕
学科分类:C1702
资助金额:89.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