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等自然灾害往往具有发生突然、难以预料、危害大且影响广泛等特点,极大地超出个人及群体的应对能力,常常引起社会上许多人普遍出现心理压力和恐慌情绪,即心理危机。因此,抗震救灾中的心理援助工作非常重要。本项目拟以灾后心理援助的心理-社会交互模型为理论依据,从内部应对机制、社会支持、环境资源及民俗文化等方面,采用心理辅导和社会工作两种心理援助方式,针对社区居民和学校师生开展纵向1年追踪研究,探讨灾后民众心理反应的变化规律,验证汶川震后有效实施过的心理-社会交互援助模型的作用与效果,考察藏俗宗教文化在此一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同时针对当地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教师以及康巴藏语大学生开展培训、指导和督导工作,培植可持续发展的心理援助地方骨干力量。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粗颗粒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非线性分析与计算方法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地震灾害的心理分析与援助
玉树地震灾区急性重型高原病发病分子机制研究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泥石流扇状地淤埋危险预测研究
社会心理因素对疼痛的影响-心理治疗的简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