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土地利用作为农业自然致灾因子的承灾体,其脆弱性程度对农业自然灾害的影响是直接而显著的,但目前仍缺乏相关的定量研究。本项目选择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欠发达的民族聚居区- - 新疆南疆地区为研究对象,深入调查并整理农业自然灾害案例,在建立农业自然灾害形成机制的"系统型"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构建南疆农业自然灾害形成机制的动力学模型,系统分析以土地利用为主的承灾体动态变化对农业自然灾害形成的影响机制,并建立农业自然灾害防御体系。本项目旨在揭示土地利用变化与农业自然灾害形成的定量关系,提出适用于当地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的思路,增强地区抗灾能力,促进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也为干旱区走健康协调的土地发展模式、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项目采取实地考察与收集资料相结合、理论研究与数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的气候、土地利用、农业气象灾害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表明:①南疆平均温度年际变化呈现上升趋势,呈现冬暖夏凉的现象;降水量年际变化呈增加趋势。②在近30年间耕地、园地、林地、水域及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而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尤其是在1949~2008年的60年间绿洲耕地面积净增139.7%,其引发的水文效应显著、生态问题突出。③南疆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与西风带环流和相应的天气系统活动以及南疆特殊的地貌地形有关。随着南疆气候变暖,近十几年来有些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次数呈现逐年减少趋势,但是南疆天然植物稀少,环境对灾害的遏制能力弱,加上绿洲种植面积扩大,社会经济发展,承载体单位面积的受灾成本提高。④重大风灾天气发生次数由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逐年增长,自21世纪开始略有减少;阿克苏、喀什和巴州重大风灾天气发生次数多、强度大;和田与克州重大风灾天气发生次数少、强度弱;在4~5月份重大风灾天气发生次数多、持续时间长。⑤南疆冰雹发生频次近60年间呈明显上升趋势,冰雹发生主要集中在3~10月份,其中6月频次最多、年均3.6次;巴州、阿克苏、喀什和克州以春末到夏季型降雹为主,和田以春季型降雹为主。⑥近60年来,寒潮发生频次总体上呈现略有减少趋势,巴州发生频次最多、受灾最严重;以5月和4月发生频次最高。⑦南疆洪灾频次和累计持续时间均呈明显上升趋势;7月频次最多、为7.8次,阿克苏和喀什属于重洪灾区、巴州属于中洪灾区、克州与和田属于轻洪灾区。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吉林四平、榆树台地电场与长春台地磁场、分量应变的变化分析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农业自然灾情形成影响机制的研究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驱动农业转型对乡村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
新疆南疆城市犯罪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
南疆盆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