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南部是研究东亚季风环境与全球变化的重要地区,其深海沉积孢粉记录为孢粉源区提供了高分辨率的环境演化历史,了解孢粉传播机制和陆源区是正确解释孢粉资料的基础。通过对均匀分布于南海南部沉积物表层的约100个孢粉样品的研究,探讨沉积物表层孢粉的分布规律;并从气传孢粉的角度,结合对走航收集的南海南部空气和表层海水中孢粉样品的研究,探讨南海南部沉积物孢粉传播的主要驱动力。再利用周边陆地表土孢粉数据,以最佳类比法分析不同孢粉分区表层沉积中孢粉的陆源区,探讨海洋表层沉积物的孢粉分布与周边陆地植被、气候以及孢粉传播机制的关系,为未来更深入细致的了解海洋孢粉传播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在此基础上,把得出的传播动力和陆源区研究的结论应用到南沙海槽钻孔地质时期(40,000年以来)古气候定量重建,其古海洋动力环境研究成果将在深入探讨区域性与全球性的过去气候变化中起着独特的作用。
南海南部是研究东亚季风环境与全球变化的重要地区,其深海沉积孢粉记录为孢粉源区提供了高分辨率的环境演化历史,了解孢粉传播机制和陆源区是正确解释孢粉资料的基础。通过对均匀分布于南海南部沉积物表层的约136个现代孢粉样品的研究,探讨沉积物表层孢粉的分布规律,发现南海北部的表层沉积物花粉类型比南部的更丰富。通过对南海北部74个表层沉积物的孢粉数据的主成分分析,发现在不同的水深,孢粉种属传播的方式不同。在不同的水深,不同样点的孢粉传播的方式也不同,例如: 水深<200m的样点中的孢粉主要是被河流和洋流传播的, 水深>200m的样点中的孢粉主要是被风传播的。从气传孢粉的角度来看,北部比南部的空气孢粉种类更加丰富,北部孢粉总数和浓度是南部的10倍。南海南北部空气中的花粉种类和浓度与风向及从采样点到大陆的距离有着密切的关系。结合对走航收集的南海表层海水中孢粉样品的研究,发现南海表层海水样品中的孢粉数量与采样季节的关系很小,却与沉积速率成正比。在此基础上,把得出现代孢粉的传播动力和陆源区研究的结论应用到南沙海槽NS07-25 孔 (6°39.945′N, 113°32.936′E) 钻孔地质时期古气候定量重建。可将该钻孔分为三个带:A带(37.52~34.371ka BP)以孢子植物(91.89%)为主,木本植物(7.74%)次之,主要为松属、栲属和陆均松属。气候较为温暖湿润。该孢粉特征(蕨类孢子占90%以上)与加里曼丹岛北部东北-西南方向的AB剖面的现代孢粉特征十分相似,说明该时期NS07-25 孔的孢粉主要来源于加里曼丹岛北部。B带(34.246~26.841ka BP)依然以孢子植物为主(83.18%)含量相比A带呈下降趋势。其次为木本植物(15.99%),主要为松属、栲属和栎属,含量相比A带有所增加。本带气候相比A带偏暖干。C带(26.155 ka BP ~今)前期红树科、棕榈科、栎属和一些草本植物含量增加,气候偏暖湿;大约18ka之后它们的含量忽然降低,可能是由于末次冰期的影响,而最近10ka左右湿度有所增加。该孢粉特征(蕨类孢子占63.13%)与加里曼丹岛北部东北-西南方向的AB剖面的孢粉特征(蕨类孢子95.19%)有较大差异,说明该时期NS07-25 孔的孢粉的主要来源不是加里曼丹岛。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南海北部现代孢粉传播过程观测:沉积物捕获器和气溶胶的孢粉研究
印度洋东北部现代孢粉传播与分布研究及其对古气候重建的意义
南海低纬地区晚第四纪孢粉记录及气候环境演变
黑河流域现代孢粉----环境数量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