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共附微生物不仅产生很多结构新颖、生物活性多样显著的次生代谢产物,而且是新药的重要来源。从中寻找和发现新药或新药先导物是一个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课题,是当前国际上海洋药物研究的一个热点。本项目立足南海海域丰富的海绵资源,采用多学科先进技术集成的策略,重点研究海绵共附微生物产生的新抗肿瘤活性化合物,继而进行深入的药理学研究工作,获得新抗肿瘤活性先导化合物。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菌株培养、新产物诱导、兼用光谱测试与抗肿瘤活性筛选对"新的抗肿瘤活性成分"进行双向追踪、定向分离、结构测定、活性验证。该研究有望直接发现新型抗肿瘤海洋药物或为之奠定重要基础,同时,将推动药物学、微生物学、天然有机化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本项目通过活性筛选,获得5种微生物具有生物活性,并对这5种微生物进行发酵培养,通过各种色谱方法对浸提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各种波谱方法鉴定123个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22个,通过抗肿瘤活性、抗炎活性筛选,发现10个化合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肿瘤活性,5个化合物具有抗炎活性。. 对2种珊瑚进行分离纯化、结构鉴定,鉴定74个化合物结构,其中新化合物34个,抗肿瘤活性、抗污损活性实验表明其中15个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活性,25个化合物具有抗污损活性。. 以抗肿瘤活性化合物Galaxamide为母体,进行全合成与结构改造,获得9个新的抗肿瘤活性的类似物,其中2个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HW-8抗瘤活性机制表明,该化合物通过线粒体功能紊乱并伴随caspases的激活诱导癌细胞凋亡,该化合物为一新的抗肿瘤活性先导化合物。.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取得的成果:.1)分离鉴定197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56个结构新颖的活性化合物,发现30个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2)合成了9个Galaxamide类似物,并对多种肿瘤细胞的体外活性筛选,发现,2个化合物对HepG2细胞的IC50值都在4 μg/mL以下,明显低于Galaxamide.3)申请富有创新内涵的发明专利1项;.4)发表论文19篇,其中在高水平被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14篇;.5)培养1名博士,硕士6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不同改良措施对第四纪红壤酶活性的影响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四种南海海绵生物中含氮类活性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结构改造研究
西沙海绵共生微生物中抗肿瘤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西沙海绵抗抑郁活性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及活性评价
西沙海绵和软珊瑚中抗疟活性先导化合物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