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个国家的汞排放有可能在另一个国家产生沉降,因此不仅仅需要弄清自然及人为源排放的数量,同时也要了解通过传输,沉降与循环而产生的汞。利用清华大学多年积累编制的大气汞排放清单,运用GEOS-Chem全球模式作为数值模拟工具,以清华大学上海崇明岛环境监测站和北京密云站获取大气汞监测数据,结合日本和美国的监测数据,对汞跨境传输与区域环境影响,包括大气化学作用及输送扩散、具体源与汇的相对强度、干/湿沉降以及汞自特定源排放后的最终去向进行研究。重点研究中国大陆地区向太平洋地区传输的汞通量,揭示太平洋沿岸地区汞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特征,以沉降量、输出量为约束条件的情况下,提出一个最低的总量削减目标,并根据各省的排放情况进行减排量分配。
以崇明站反映的汞排放后区域环境影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完善了分形态大气汞的监测方法并形成专利。提出了汞排放总量最低削减算法,利用HYSPLIT_4和PSCF模型模拟了清华崇明站反映的远距离传输规律。调研了燃煤电厂汞排放行业特点、工艺特征及现有汞控制技术,提出了脱硝催化剂脱汞效率的测定方法,从排放源上对排放清单进行了更新。下一步,将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讨论汞减排资金扶持政策及最低投资额度的制定策略。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主控因素对异型头弹丸半侵彻金属靶深度的影响特性研究
基于LASSO-SVMR模型城市生活需水量的预测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基于多模态信息特征融合的犯罪预测算法研究
喜马拉雅山中段大气汞时空变化特征及跨境传输
中纬度地区大气汞消减、控制因素及其对我国大气汞传输的影响
印度汞释放对我国西南背景区大气汞分布的影响
基于植被与覆盖土复合传输机制的填埋场汞释放通量预测模型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