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泛滥沉积使6座开封古城埋藏在地下,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城摞城"奇观。但究竟经历了多少次黄河泛滥?每次黄泛沉积的厚度和速率是多少?目前尚无定论。黄河冲积与黄土沉积和湖海沉积不同,具有阶段性、突发性和后期人为扰动性,对其研究十分薄弱。本项目在野外钻孔岩芯采样和室内化验分析的基础上,从黄河冲沉积地层的物质组成及形态特征(粒度、有机质、黑碳、全量化学组成、人为源元素、容重、比重、空隙度和磁化率等)综合确定沉积韵律和泛滥次数;用AMS14C方法,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厘定各沉积旋回的绝对年龄;根据地层粒度和厚度特征,运用加权指数法对历史时期黄泛所致洪灾程度进行分级;依据黄泛次数及其洪灾度,揭示导致古城被埋藏的突发性大洪水事件及其年代,阐明黄河水患与开封地下古城衰亡的关系。在技术理论和方法方面,提出基于黑碳、人为源元素和磁化率的沉积韵律识别新指标,以及基于冲积物特征的洪灾程度分级方法。
多次黄泛沉积将开封古城淤埋在地下,形成“城下城”奇观,但地下究竟有几座古城?埋藏深度各是多少?历次洪水的强度如何?目前尚无定论。在开封城区布设3个钻孔(ZKsz、ZKyz、ZKml),在西北郊区布设1个对照钻孔(ZKjm),钻取25 m连续岩芯样品,采用10 cm间隔分样。在实验室开展样品粒度、黑碳(BC)、14种化学元素、磁化率测定和孢粉分析,采用AMS14C技术定年。运用小波分析技术开展沉积旋回定量划分。选取冲积地层水动力大小(砂黏比、粒度概率累积曲线粗切点和推移质线段斜率)和泛滥时间(旋回厚度)信息,构建洪泛指数(FI)模型。开展开封古城冲积地层沉积旋回划分及黄泛次数的确定、黄河泛滥洪灾度反演、黄河水患与开封古城衰落关系分析。以ZKjm为参照,发现粒度、黑碳和元素旋回的界限基本吻合,证明黑碳含量和人为源元素综合富集系数(IEF)与砂黏比一样具有旋回指示意义。根据BC和IEF将ZKsz、ZKyz、ZKml综合划分出14、14和16个旋回。战国以来ZKjm、ZKsz、ZKyz和ZKml分别包括8、7、7和13个旋回,共有6次黄泛洪水进入开封古城之内,分别出现在225BC、1387、1399、1461、1642和1841年,平均FI的大小顺序是1642年(0.568)>1399年(0.326)>1461年(0.294)>1387年(0.279)>1841年(0.266)>公元前225年(0.24)。1642年的黄河泛滥对开封城的破坏最为严重,达到很强烈的洪灾程度,但1841年和公元前225年的洪灾度相对较轻。这一结论与历史文献的灾情记载基本相符。将开封城市的演变历史划分为4个周期,分别为春秋-战国大梁城的兴衰(周期1),秦汉-北宋东京城的兴衰(周期2),南宋-明代开封城的复衰(周期3),清代开封城的兴衰(周期4)。在这4个周期中,除了周期2是由于战争因素衰落外,其他3个周期分别与225BC、1642和1841年的黄河泛滥密切相关。开封城区地下并没有6座古城,只普遍存在战国大梁城(10~15 m)、北宋东京城(8~10 m)、明代开封城(3~8 m)3座废墟,个别地方存在清代地面(1~3 m),发生在225BC、1642和1841的黄河泛滥是开封古城兴衰的转折点。提出的黑碳含量和人为源元素IEF两个代用指标,FI为反演历史或古洪水强弱提供了一种定量方法。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黄河水患对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基于黄淮平原的实证研究
黄河悬河段城市洪灾过程模拟及风险动态评估研究——以开封市为例
森林衰亡与大气污染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安山湖湿地演变及其与黄河-运河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