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以分离自特殊生态环境川西高原名贵的豆科中药材黄芪根瘤菌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分类法对表型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用AFLP,BOXAIR,16S rDNA、16S-23S rDNA、23S rDNA PCR-RFLP指纹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据表型性状聚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选择代表菌株,分析部分持家基因和附属基因:16SrDNA、GSⅠ、GSⅡ、recA、dnaK、nodA、nifH基因序列,分别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并比较系统发育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综合系统发育树,并揭示是否存在基因水平转移与重组。通过本项目研究,能系统的揭示这一特殊生境中黄芪根瘤菌的表性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关系,为这一特殊生境根瘤菌资源的分类和优良菌株的选育奠定基础。
从川西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的9个采样点,采集6种黄芪(Astragalus)植物根瘤样本128个,分离纯化获得纯培养根瘤菌83株。采用表型特征聚类、AFLP指纹图谱、持家基因(16S rDNA、atpD、recA、gln)及结瘤(Nod C)固氮(NifH)基因全序列分析,DNA-DNA杂交等多种方法,对供试菌株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黄芪根瘤菌属内种间基因转移与重组的证据;发表新种一个,定名为Mesorhizobium sangaii sp. nov.,SCAU 7(=HAMBI 3318=ACCC 13218)为标准菌株。在国际重要刊物发表研究论文4篇,参编专著1部(WILEY-BLACKWELL publication),在中文重要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篇,培养博士生2名、硕士生3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工业萝卜泡菜发酵过程中理化特性及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青藏高原--现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演化枢纽
农田节肢动物不同取样方法的综合比较
甘肃、青海地区小麦条锈菌监测及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末次盛冰期以来西南季风区川西-滇西北高原古温度定量重建与湖泊生物多样性
川西高原黄土磁学参数的环境指示意义研究
川榛居群遗传多样性及与近缘种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
川西高原风尘堆积序列的风化成壤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